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补胃汤

补胃汤

《千金》卷十六:补胃汤

药方名称补胃汤

别名补胃煮散

处方防风2两,柏子仁2两,细辛2两,桂心2两,橘皮2两,芎?3两,吴茱萸3两,人参3两,甘草1两。

功能主治胃中虚寒,腹痛肠鸣,面目浮肿,少气口苦,身无光泽,失眠,恶寒。

用法用量补胃煮散(《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摘录《千金》卷十六

寿世保元》卷二:补胃汤

药方名称补胃汤

处方黄耆(蜜炒)2钱,人参5分,甘草(炙)2钱,当归5分,神曲(炒)7分,柴胡3分,升麻2分,苍术(米泔浸)1钱,青皮(去瓤)5分,黄柏(酒炒)3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四肢沉重,食后昏沉,怠于动作,嗜卧无力。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二

明医指掌》卷八:补胃汤

药方名称补胃汤

处方黄耆汤减黄耆陈皮1半,加酒柏1两。

功能主治养阳。主浑身及手足麻木不仁,两目紧急羞明,视物无力,久服凉药过多,目转昏者。

摘录明医指掌》卷八

《证因方论集要》卷二引黄锦芳方:补胃汤

药方名称补胃汤

处方山药(炒)、扁豆(炒)、甘草(炙)、饴糖

功能主治除中。

各家论述胃阴空虚,仲景谓其胃虚本不能食,反能食者,为除中,此即中气将除之谓。若复进用苦寒,则胃已虚而成莫治之症。此方重进山药扁豆,能养胃阴;炙草、饴糖能复脾阳,但用稼穑作甘之旨,如是则中气健矣。

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二引黄锦芳方

猜你喜欢

  • 补胃黄耆散

    药方名称补胃黄耆散处方黄耆1两(锉),防风1两(去芦头),柏子仁1两,细辛1两,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人参1两(去芦头),芎?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

  • 八珍汤/八珍散

    药方名称八珍汤/八珍散处方人参30g白术30g 白茯苓30g当归30g川芎30g白芍药30g 熟地黄30g 炙甘草30g来源方论吴昆《医方考》卷3:“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

  • 灵乌丹

    药方名称灵乌丹处方川乌1斤(河水浸7日。换水浸,去皮尖,切片,干之),牛膝2两(酒浸,焙),何首乌4两(制如川乌法)。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功能主治一切冷疾疼痛,麻痹风气。用法用

  • 仓廪散

    药方名称仓廪散处方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陈仓米300粒。功能主治痢疾赤白,发热不退,肠胃中有风邪热毒及时行瘟疫沿门阖境皆下痢噤口者。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痢后手足痛,加槟榔、木瓜;噤口痢,加陈仓米

  • 八仙茶

    《串雅外编》卷三:八仙茶药方名称八仙茶处方杜仲4两(麸皮炒断丝),菟丝子(2两酒浸,制如常)5钱,木鳖子(去油皮)10个,甘草2两(去皮,蜜炙),广木香1两(不见火),小茴香5钱,母丁香大者10个,附

  • 加减运痰汤

    药方名称加减运痰汤处方人参2钱,茯神1两,益智仁1钱,菖蒲1钱,泽泻5钱,肉桂5分。功能主治痰症。由于火郁于心,终日吐痰,少用茶水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九

  • 加味化瘀消斑汤

    药方名称加味化瘀消斑汤处方当归9克,川芎3克,红花6克,益母草9克,藁本9克,制香附9克,牛膝9克,柴胡4.5克,白芷6克,荆芥穗9克。功能主治活血散风。主风邪伤于营卫,气血失和。(面部黑色素沉积症)

  • 绿豆汤

    药方名称绿豆汤处方绿豆100克 白糖适量制法将绿豆加水500克,煮汤。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解渴清暑。适用于水痘。用法用量服用时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注意热退后即停服。摘录《民间验方》

  • 补益延寿膏

    药方名称补益延寿膏处方生干地黄4两,熟干地黄4两(并洗净),川当归(去芦,酒浸)2两,防风(去芦)2两。制法上为细末,用大藕三条去皮节,切片,研,取汁一碗,同前药于银石器内熬成膏子令厚,入蜜4两同熬成

  • 盐煎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盐煎散药方名称盐煎散处方草果仁(去皮.煨)、缩砂(去壳取仁)、槟榔(炮)、厚朴(去粗皮)、肉豆蔻(煨)、羌活(去芦)、苍术(米泔浸二宿)、陈皮(去白)、荜澄茄、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