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药方名称茯苓甘草汤

别名茯苓桂甘汤、茯苓

处方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

功能主治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疝作奔豚。

用法用量茯苓桂甘汤(《医学入门》卷四)、茯苓汤(《嵩崖尊生》卷七)。

各家论述1.《普济方》;茯苓甘草之甘,益津液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

2.《内台方议》:今此汗出而渴者,为邪不传里,但在表而表虚也。故与茯苓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为臣辅之;以桂枝为佐,生姜为使,二者之辛而固卫气者也。③《伤寒附翼》:此厥明伤寒发散内邪之汗剂,凡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方本欲利水,反取表药为里症用,故虽重用姜、桂,而以里药名方耳。厥明伤寒,先热者后必厥,先热时必消渴。今厥而心下悸,是下利之源,斯时不热不渴可知矣。因消渴时饮水多,心下之水气不能入心为汗,蓄而不消,故四肢逆冷而心下悸也。肺为水母,肺气不化,则水气不行。茯苓为化气之品,故能清水之源;桂枝生姜,则从辛入肺,使水气通于肺,以行营卫阴阳,则外走肌表而为汗矣;佐甘草以缓之,汗出周身,而厥自止,水精四布,而悸自安。以之治水者,即所以治厥也。伤寒心悸无汗而不渴者,津液未亏,故也用此方大发其汗。用姜、桂与茯苓等分,而不用芍药、大枣,是大发其汗。佐甘草者,一以协辛发汗,且恐水渍入胃也。

临床应用心下停水:程某,男,年48岁。平素脾气衰弱,常患噫气胃满,消化滞呆之证。后在溽暑季节,贪食瓜果,而患腹泻。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满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此为脾不健运,水湿停潴之证。故以扶阳温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汤治之。处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连服2剂,而躁烦不作,脘闷消失,冲逆平息,脉象虚软。后以健脾行水之剂,调理而愈。

摘录伤寒论

《会约》卷四:茯苓甘草汤

药方名称茯苓甘草汤

处方半夏2钱,生姜3钱,茯苓3钱,甘草1钱,陈皮1钱,白术1钱半。

功能主治水停心下,眩悸呕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如渴而小水不利,加泽泻8分,肉桂5分。

摘录《会约》卷四

猜你喜欢

  • 大朴散

    药方名称大朴散处方大黄、朴消各等分。功能主治鼻如榴者。用法用量上为末。酒调敷之。注意戒酒。各家论述鼻赤者,热也;所以赤者,血也。大黄之寒能泻热,朴消之咸能败血。摘录《医方考》卷五

  • 匀气饮

    药方名称匀气饮处方乌药当归梢桃仁各4.5克杜仲牛膝官桂各3克川芎1.5克功能主治治产后腰痛,不能转侧,恶血不甚下者。用法用量水煎,临服时加酒适量。摘录《丹台玉案》卷五

  • 大枣陈皮竹叶汤

    药方名称大枣陈皮竹叶汤处方大枣5枚陈皮5克竹叶5克制法将大枣陈皮竹叶水煎服。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止涎。适用于小儿流涎。用法用量每日1剂,分2次饮服,连服3~5剂。摘录《民间方》

  • 加减开邪散

    药方名称加减开邪散处方甜白术5钱(土炒),云苓5钱,制半夏3钱,青皮1钱5分,枳壳1钱(炒),柴胡1钱,山楂3钱(炒),草蔻仁1钱(研)。功能主治疟疾,足太阳膀胱之疟与手太阳小肠合证,初病令人腰痛头重

  • 军中一捻金

    《永类钤方)卷七:军中一捻金药方名称军中一捻金处方金樱叶60克桑叶30克 嫩苎叶30克功能主治治金疮出血。用法用量上药捣烂,敷伤处;或阴干研末敷,加帛缚定。摘录《永类钤方)卷七《永类钤方》卷七:军中一

  • 黑金散

    《博济》卷三:黑金散药方名称黑金散处方麻(米凡)2斤(细杵,不用罗),地黄3斤(拣择匀停好者,然后晒干),皂角6挺(不蛀、肥好者,每挺截作3段),青盐3两(杵碎,不用罗),东引桃枝15截(如大指大长1

  • 加味济生汤

    药方名称加味济生汤处方当归、川芎、枳壳、香附、大腹皮、乌药、车前、牛膝、冬葵子。功能主治难产,因胎前安逸,喜坐贪睡,致临产而气滞血涩者。摘录《顾氏医径》卷四

  • 薏苡附子败酱散

    药方名称薏苡附子败酱散别名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处方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制法上药三味,杵为粗末。功能主治排

  • 六圣散

    《医方类聚》卷七十引《经验秘方》:六圣散药方名称六圣散处方乳香1钱,没药1钱,雄黄1钱,川芎末1钱,石膏末1钱,草龙胆末1钱,防己末1钱,消3钱(另研),全蝎末1钱。功能主治头风眼疾。用法用量搐鼻。摘

  • 水仙膏

    药方名称水仙膏处方水仙花根不拘多少制法上药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功能主治治湿毒外肿,一切痈疮。用法用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易之,以肌肤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摘录《温病条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