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苓五味甘草汤

药方名称桂苓五味甘草汤

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用法用量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注意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临床应用①冲气上逆(《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陈某,女,4O岁,1979年10月26日来诊,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从少腹有气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腿软,步履困难,近1月来症状加重,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如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冲气上逆,治拟平冲降气,桂苓五甘汤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剂,诸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②气厥(癔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范某,女,60岁,每因生气出现脐下悸,惊恐气短,四肢发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时每日发作5-6次,历时半年余,西医诊断为癔病,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为气机逆乱,蒙蔽清窍,发为气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剂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证悉平,继服24剂病告痊愈,随访无恙。

摘录《金匮》卷中

猜你喜欢

  • 大黄栀子汤

    药方名称大黄栀子汤处方生大黄1两,升麻半两,瞿麦1分,甘草1分,栀子7个。功能主治热病毒气入眼,赤痛生翳,不见光明者。用法用量水2升,煮至1升,去滓,作4次温服。以利为度。难利者,先煮诸药至1升半,乃

  • 草果饮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草果饮药方名称草果饮处方紫苏叶、草果仁、川芎、白芷、高良姜(炒)、青橘皮(去白.炒)、甘草(炒),各等分为末。功能主治治脾寒疟疾。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煎至七

  • 参苓附术加生姜汤

    药方名称参苓附术加生姜汤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生姜1两,附子2钱,茯苓3钱。功能主治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秬黍汤

    药方名称秬黍汤处方秬黍(连壳炒)。功能主治霍乱吐泻,风泻,及腹中有食积、寒气、热邪而作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纂要》卷四

  • 银苇合剂

    药方名称银苇合剂处方银花连翘各15~30克桔梗9克杏仁6~12克 红藤30克鱼腥草30~60克冬瓜仁桃仁各9克 鲜芦根70厘米(去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排脓。治肺脓疡成脓期。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

  • 越鞠丸

    《中国药典》:越鞠丸药方名称越鞠丸处方香附(醋制)200g川芎200g栀子(炒)200g苍术(炒)200g 六神曲(炒)200g性状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炮制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

  • 补益养荣汤

    药方名称补益养荣汤处方熟地黄1钱半,当归身1钱2分,白芍药1钱,白茯苓1钱,白术1钱,陈皮1钱,川芎8分,人参8分,知母8分,黄柏7分,甘草5分,五味子9粒。制法上锉,作一帖。功能主治虚劳气血俱损,及

  • 槐叶茶

    药方名称槐叶茶别名槐芽茶处方嫩槐叶1斤(蒸)。制法如造茶法,为末。功能主治明目。主野鸡痔下血,肠风。兼疗诸风。用法用量槐芽茶(《圣惠》卷九十七)。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二引《食医心鉴》,名见《医方类

  • 祛风止痒汤

    药方名称祛风止痒汤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白蒺藜10克,车前子10克,薄荷6克,蝉蜕6克,生地12克,菊花12克。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凉血散瘀,止痒。

  • 苏脾散

    药方名称苏脾散处方良姜9克 缩砂30克(去壳)陈皮24克(去生白)白术15克甘草30克草果15克(去壳)京三棱15克苍术15克制法上药研细末。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健脾消积。治脾胃虚弱,多食冷物,胸隔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