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八仙丸

八仙丸

杨氏家藏方》卷九:八仙丸

药方名称八仙丸

处方肉苁蓉牛膝天麻(去苗)木瓜(去子,切)各120克(用好酒浸三日,焙干)当归(洗,焙)60克附子(炮,去皮、脐)60克鹿茸30克(火燎,去毛,涂酥炙)麝香0.3克(别研)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元脏气虚,头昏面肿,月暗耳鸣,四肢疲倦,步履艰难,股节麻木,肌体羸瘦,肩背拘急,两胁胀满,水谷不消,饮食无味,恍惚多忘,精神不振。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九

普济方》卷一六三:八仙丸

药方名称八仙丸

处方大枣3个(去核,纸裹巴豆,慢火烧烟尽)天南星(炮)30克半夏小皂角(炙黄,去皮、子)甘草(炒)款冬花白矾(枯)各15克巴豆7枚杏仁35个(去皮,炒)

制法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喘嗽。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温菜齑汁下。喘嗽细嚼,烧萝卜、栗子生姜汤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一六三

《圣惠》卷七:八仙丸

药方名称八仙丸

处方桃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阿魏半两(面裹煨,面熟为度),桂心半两,木香2(3)分,高良姜3分(锉),腽肭脐半两(酒刷,炙微黄),干蝎1分(微炒),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末,用醋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盲肠气。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以热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

《扁鹊心书·神方》:八仙丸

药方名称八仙丸

处方附子(炮)1两,高良姜1两,荜茇1两,砂仁1两,肉豆蔻1两,生姜3两,厚朴4两(姜汁制)。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久冷,大便泄泻,肠中痛,米谷不化,饮食不进。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米饮送下。

摘录《扁鹊心书·神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八仙丸

药方名称八仙丸

处方三棱(煨,锉)1两,蓬莪术(煨,锉)1两,五灵脂1两,乌梅60枚(和核用),干漆半两(炒烟出),巴豆40粒(去皮,不出油,研),木香1分,缩砂100粒(去皮)。

制法上为末,用酸粟米饭2-3匙,同入臼杵五、七百下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消食化气,破积聚。主心腹胀满,噫醋恶心。

用法用量每服5丸至7丸,生姜汤送下;小儿1丸;如要宣转,15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猜你喜欢

  • 保赤紫草膏

    药方名称保赤紫草膏处方僵蚕、全蝎、麻黄、山甲、蝉退、蟾酥、白附子、甘草。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痘疮。用法用量将紫草1两熬膏,加酒、蜜炼过,匀调服。摘录《治痘全书》卷十四

  • 菖蒲散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菖蒲散药方名称菖蒲散处方菖蒲30克当归30克(锉,微炒)秦艽15~22克吴茱萸1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功能主治祛风活血,行气消肿。主妇人风湿下浸,阴户

  • 括痰丸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括痰丸药方名称括痰丸处方半夏(制)60克白芥子60克干姜(炒黄)30克猪苓60克 炙甘草15克陈皮120克(切碎,用盐6克入水中,拌浸一宿,晒干)制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

  • 甘草滑石散

    药方名称甘草滑石散处方甘草半两,大黄半两,黄耆半两,滑石1两,山栀子半两,乳香1钱,地椒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行下焦滞热。主阴中疼痛,小便难。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前乳香酒调下。未愈再服。摘录《鸡

  • 五香连翘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香连翘汤药方名称五香连翘汤处方沉香(不见火)、乳香(不见火.研)、甘草(生)、舶上青、木香(不见火),各一分;连翘(去蒂)、射干、升麻、桑寄生(无.以升麻代之)、

  • 奇授藿香丸

    药方名称奇授藿香丸别名藿胆丸、清肝保脑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处方藿香连枝叶240克制法研为细末,以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疏风散热,清肝通窍。治胆热移脑,复感风寒,致患鼻渊,鼻流黄色浊

  • 养心汤

    《仁斋直指》卷十一:养心汤药方名称养心汤处方黄耆(炙)白茯苓茯神半夏曲当归川芎各15克远志(取肉,姜汁淹,焙)辣桂柏子仁酸枣仁(浸,去皮,隔纸炒香)北五味子人参各7.5克甘草(炙)12克制法上为粗末。

  • 补血退黄丸

    药方名称补血退黄丸处方针砂4两(用醋煅透3次),茵陈1两(煮汁),皂矾2两(煅透烧至红色),泽泻1两,大麦芽2两,茯苓1两,苍术1两,广皮1两,厚朴1两,熟地1两,大枣8两(去皮核),肉桂4钱。制法上

  • 加味祛风散

    药方名称加味祛风散处方黄柏、细辛、黄连、大黄、山栀、薄荷、甘草、麻黄、连翘、荆芥、白术、滑石、川芎、羌活、独活、天麻、熟地、桔梗、黄芩、石膏、芍药、防风各等分。功能主治珍珠风。初起时形如小鳖棋子,遍身

  • 调荣丸

    药方名称调荣丸处方川芎1两,苏木1两,丹皮1两,蒲黄1两,乳香1两,没药1两,草乌1两,血竭1两,乌药1两,菖蒲1两,黄芩1两,益母草4两,生地4两,败龟板4两,熟地4两,夏枯草4两,枸杞4两,当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