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镰叶瘤足蕨

镰叶瘤足蕨

药材名称镰叶瘤足蕨

拼音Lián Yè Liú Zú Jué

英文名all-grass of Distinct Plagiogyria

别名高山瘤足蕨、小贯众、斗鸡草

出处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药材基源:为瘤足蕨科植物镰叶瘤足蕨的全草或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giogyria rankanensis Hayata[P.distinctissima Ching;P.adnata Bedd.]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植株高30-45cm。具直立或斜升的根茎。叶簇生,二型;营养叶柄长14-18cm,基部三棱形,有1-2对气囊体,向上略呈三棱形或半圆形;叶片狭长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7-25cm,基部宽8-11cm,一回羽状分裂;羽片纸质,15-20对,互生,长4-6cm,宽8-13mm,上下面均为绿色,渐尖头,向上微弯呈镰状披针形,基部不对称,上侧沿叶轴上延,下侧圆形,边缘近全缘或有齿;叶脉羽状,侧脉单一或二叉状。孢子叶叶柄长30-40cm;叶片一回羽状,长14-22cm,宽4-6cm;羽片15-25对,极度收缩呈线形,长5-7cm,宽2-3mm;侧脉通常二叉,伸至叶边1/2处。孢子囊生于小脉顶部,成熟时布满羽片下面。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800m的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及溪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辛;凉

归经入膀胱、肺、肝三经

功能主治发表清热;祛风止痒;透疹。主流行性感冒;麻疹;皮肤瘙痒;血崩;扭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烧灰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感冒发热、皮肤搔痒。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扁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扁果药材名称扁果来源漆树科扁果Rhus paniculata Wall.,以皮、果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皮:苦、涩,凉。果:酸、涩,凉。功能主治消炎,收敛,舒筋活血。主治扁桃腺炎

  • 向天蜈蚣

    《中药大辞典》:向天蜈蚣药材名称向天蜈蚣拼音Xiànɡ Tiān Wú Gōnɡ别名叶顶珠、铁精草(《福建民间草药》)。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田菁的根及叶。夏季采收,鲜

  • 毛扭藓

    药材名称毛扭藓拼音Máo Niǔ Xiǎn英文名filamentous moss别名树毛衣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蔓藓科植物毛扭藓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erobryidiu

  • 石蚕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蚕药材名称石蚕别名石上藕来源兰科斑叶兰属植物偏花斑叶兰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甘、淡、微涩,凉。功能

  • 匙叶草

    《中药大辞典》:匙叶草药材名称匙叶草拼音Chí Yè Cǎo别名海赤芍、海萝卜、海金花、土地榆(《福建中草药》)。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白花丹科植物补血草的根或全草。根全年可采;

  • 良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良藤药材名称良藤别名滚天龙、山豆根来源为防己科轮环藤属植物轮环藤Cyclea racemosa Oliv.,以根入药。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治清热,理气,止

  • 鹿藿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藿药材名称鹿藿拼音Lù Huò别名老鼠眼、饿蚂蝗[湖南]、痰切豆来源豆科鹿藿属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以根及全草入药。夏

  • 洋白蜡树

    药材名称洋白蜡树拼音Yánɡ Bái Là Shù出处始载于《华北经济植物志要》。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美洲绿(木岑)格的树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raxinus pennsylvanica M

  • 麻风树

    药材名称麻风树拼音Má Fēnɡ Shù别名羔桐、臭油桐、小桐子、芙蓉树来源大戟科麻风树属植物麻风树Jatropha curcas L.,以树皮和叶入药。四季可采,多鲜用。性味苦、

  • 木芙蓉叶

    药材名称木芙蓉叶拼音Mù Fú Rónɡ Yè别名拒霜叶(《世医得效方》),芙蓉花叶(《普济方》),铁箍散(《湖南药物志》)。出处《纲目》来源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