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梓白皮

梓白皮

《中药大辞典》:梓白皮

药材名称梓白皮

拼音Zǐ Bái Pí

出处《本经》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根皮于春、夏两季挖采,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

原形态梓(《本经》),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电木、木角豆、臭梧桐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光滑或少被柔毛。单叶对生或常3枚轮生,稀互生,具柄,阔卵形至近圆形,长14~24厘米,宽12~22厘米,稀更大,不分裂或掌状3泼裂,裂片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全缘,上面暗绿色,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掌状脉5出,常带紫色,脉腋及叶片基部常具紫色斑点状的腺体,柄长9~17厘米,带暗紫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及分枝披疏毛或无毛;花萼2裂,裂片阔卵形,绿色或紫色;花冠黄白色,具数行紫色斑点,2唇形,前唇2裂,后唇3裂,裂片边缘成。极不规则波状皱曲;雄蕊5,仅2枚完全发育;雄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蒴果长圆柱形,长20~30厘米。熟时深褐色。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两端簇生白色长软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木材(梓木)、叶(梓叶)、果实(梓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梓根白皮呈块片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厘米,宽2~3厘米,厚3~5毫米,皮片多呈卷曲状。外表栓皮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脱落的痕迹,但不具明显的皮孔,栓皮易脱落;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有细小的网状纹理;断面不平整,有纤维(即皮层及韧皮部纤维),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块大、厚实、内色黄者为佳。

化学成分根皮含异阿魏酸、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酸。树皮含对-香豆酸、阿魏酸。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治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疮疥。

①《本经》:"主热,去三虫。"

②《别录》:"疗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

③《日华子本草》:"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④《纲目》:"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啘,煮汁饮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复方①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赤小豆汤)

②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补缺肘后方》)

③治肾脏炎浮肿:梓根白皮梓实玉蜀黍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啘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梓白皮

药材名称梓白皮

拼音Zǐ Bái Pí

英文名Root-bark of Ovate Catalpa

别名梓皮、梓木白皮梓树皮、梓根白皮、土杜促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日华子本草》:梓树皮有数股,惟楸梓佳,余皆不堪。

2.《本草图经》:梓,今近道皆有之。《尔雅》云,椅、梓。郭理注云点口揪也。《诗·墉风》云,椅、桐、梓、漆。陆玑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大同而小别也。又一种鼠梓,一名核,亦楸之属也,江东人谓之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坡。陆玑云,其枝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者,今人谓之苦楸是也。鼠李一名

来源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的韧皮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ouata G. Don[C.kaempferi Sieb.et Zucc.; C.henryi Dod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

原形态梓 乔木,高达15m。树冠伞形,主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叶柄长6-18cm;叶片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两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cm;花萼2唇开裂,长6-8mm,绿色或紫色;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cm,直径约2cm;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cm,粗5-7mm。种子条椭圆形,长6-8mm,两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壤,多栽培于村庄附近及公路两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栽培生物学特征 适应性较强,喜温暖,也能耐寒。土壤以深厚、湿润、肥沃的夹沙土较好。可利用边角隙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宽的畦,在畦上开横沟,沟距33cm,深约7cm,插幅约10cm,施人畜粪水,把种子混合于草木灰内,每1hm2用种子15kg左右,匀撒沟里,上盖草木灰或细土1层,并盖草,至发芽时揭去。培育1年即可移栽。在冬季落叶后至早春发芽前挖起幼苗,将根部稍加修剪,在选好的地上,按行、株距各约2。3m开穴,每穴栽植1株,盖土压紧,浇水。

田间管理 种子发芽后,要注意扯草,苗高7-10cm时匀苗,每隔7-10cm,有苗1株,并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6-7月再行中除1次。第2年春季中除、追肥1次。移栽后的3-5年内,拇年都要松穴除草3次,在春、夏、冬季进行。并自第3年起每年冬季要适当剪去侧枝,培育主干,以利生长。在封林以后,即可不加管理。

性状性状鉴别 根皮呈块片状、卷曲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cm,直径2-3cm,厚3-5mm。外表面栓皮易脱落,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痕;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具细网状纹理。折断面不平整,纤维性,撕之不易成薄片。气微,味淡。

以皮块大、厚实、内面色黄者为佳。

化学成分梓茎皮含羽扇豆醇(lupeol),三十烷酸(2-对-羟苯基乙基)酯[2-(4-hydroxyphe-nyl)ethyl triaconta-noate],9-甲氧基-α-拉杷醌(9-methoxy-α-lapachone),阿魏酸(ferulic acid),6-阿魏酰梓醇(6-feruloyl catalpol),梓果甙(catalposide),6-阿魏酰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梓果甙(catalposide),6-阿魏酰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α-拉杷醌(α-lapachone),9-羟基-α-拉杷酯(9-hydroxy-α-lapachone)[2],对0香豆酸(p-coumaric acid)[3]。

根皮含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 acid)和谷甾醇(sitosterol)[3]。

药理作用梓实水溶性提取物及果皮、种子提取物,对小白鼠、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并使电解质的排出增加。从梓实中提出有利尿作用的甙。在大鼠利尿实验中,脱-对-羟基苯甲酰梓甙的作用强于梓甙,前者主要表现为钠利尿,后者为氯利尿。大白鼠尿酸性者,二种甙的利民作用减弱,尿碱性者利尿作用增强,两种甙对双侧肾上腺切除的大鼠均表现钠利尿。对大鼠碳酸酚酶无抑制作用,对循环系统几无影响,毒性弱,其利尿作用乃由于对肾小管的影响所致。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胆;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降逆止吐;杀虫止痒。主湿热黄疸;胃逆呕吐;疮疥;湿疹;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复方①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亦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赤小豆汤)②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 生梓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补缺肘后方》)③治肾脏炎浮肿: 梓根白皮梓实玉蜀黍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YE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2.《本经》:主热,去三虫。

3.《别录》:疗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

4.《日华子本草》: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5.《纲目》: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YE,煮汁饮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毛黄连

    《中药大辞典》:毛黄连药材名称毛黄连拼音Máo Huánɡ Lián别名毛连出处《陕西中草药》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蜀侧金盏花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净,阴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

  • 结根草莓

    药材名称结根草莓拼音Jié Gēn Cǎo Méi出处《青藏高原药物图鉴》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结根草莓的全草。6~7月采,茎最好,除去枯枝残叶及须根,晾干。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8~12

  • 苦葛花

    药材名称苦葛花拼音Kǔ Gě Huā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花。夏、秋采收。性味性平,味辛苦。功能主治治痔疮,解酒毒。复方①治痔疮:苦葛花(炕干,研末)二钱,胡椒粉一钱。拌匀,分二次用

  • 薜荔根

    《中药大辞典》:薜荔根药材名称薜荔根拼音Bì Lì Gēn出处《福建中草药》来源为桑科植物薜荔的根。随时可采。晒干备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治头痛眩晕,关节风湿

  • 狼尾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狼尾草药材名称狼尾草拼音Lánɡ Wěi Cǎo别名大狗尾草、戾草、光明草[湖南.江西]来源禾本科狼尾草属植物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L

  • 扛板归根

    《中药大辞典》:扛板归根药材名称扛板归根拼音Kánɡ Bǎn Guī Gēn出处《福建民间草药》来源为蓼科植物扛板归根。化学成分根和根茎含靛甙,并含少量大黄索和大黄酚根皮含鞣质33%。功能主

  • 柘木

    《中药大辞典》:柘木药材名称柘木拼音Zhè Mù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桑科植物柘树的木材。原形态柘树(《救荒本草》),又名:柘(《诗经》),柘桑(《淮南子》高诱注),文章树(《清异

  • 白花蛇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蛇药材名称白花蛇拼音Bái Huā Shé来源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nther)的幼蛇干燥尸体。性味甘、咸,温;有毒。归经归肝经。功

  • 六道木

    药材名称六道木别名交翅木来源忍冬科六道木Abelia biflora Turcz.,以果实入药。生境分部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浙江。功能主治祛风湿,消肿毒。主治风湿筋骨疼痛,痈毒红肿。用法用量0.

  • 花斑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花斑叶药材名称花斑叶拼音Huā Bān Yè别名粪虫叶来源葡萄科花斑叶Cissus javana DC.[C. discolor Vent. ex Planch.],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