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大叶青木香

大叶青木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叶青木香

药材名称大叶青木香

拼音Dà Yè Qīng Mù Xiāng

别名防己、青木香[四川]

来源马兜铃马兜铃属植物川南马兜铃Aristolochia austroszechuanica C. P. Chien et C. Y. Cheng, mss.,以入药。野生品四季可挖;栽培品可于生长3~4年后,于11月前后挖根,洗净泥土,切块晒干或用无烟小火烘干。

原形态木质藤本。根粗厚圆柱块状,常有缢缩,使根呈不等大小的串珠状,外皮栓化厚硬,有鳞片状裂纹,土棕色,断面灰白色,粉质较坚实,有类圆形或三角形的异形维管充满中柱部分,形成特殊纹理。枝干幼时被锈黄色长毛,后渐脱落,老枝干近光滑。叶互生,叶柄长4~6厘米,被密毛,叶片多为心圆形,长10~20厘米,宽相近,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缘,主脉5出,侧脉2~3,在叶背明显凸起,小脉凸起成格状网纹,脉均密被短毛。初夏开深紫色花,1~4朵成腋生总状花序,花梗长,密被锈色毛;花不整齐,花被管状,基部约2厘米长横展,有12条脉棱,然后作近180°曲折成一与管部平行相叠的囊部,长约1厘米,然后扩展成一近四角形的肢片,肢片平坦,径5~6厘米,微3裂,喉部管孔稍偏于近轴一侧,上面有细疣点,下面有明显脉网并密被短毛;合蕊柱在花被管基部,近球形,径约5毫米,柱头3裂,裂片直立,外侧成倒U字形下延;雄蕊6,无花丝,花药对着生在柱头下延的倒U形内凹处;子房下位,线形,仅较花梗稍粗,被密毛。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林缘等处,间有栽培。分布于四川和贵州等省。

栽培喜温暖、湿润环境。宜选向阳和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地方栽培;也可利用岩边、坡地、地边和庭院附近栽种。多用压条和扦插繁殖。压条在四川多于10~11月间,选生长健壮藤茎,拉近地表用土埋压,每2~3节埋压一段,经常浇水,俟节部生根后,即可剪断与母株分开栽种。扦插繁殖多于春季2~3月间,选坚实枝条,用剪刀在2~3节处剪断,斜插于土中,行、株距视土质的肥瘦而定,一般可4~5尺。扦插期间应注意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当插条成活后,藤茎长1尺左右时,即可搭架缚蔓。

化学成分据初步分析,根除含大量淀粉、纤维素、醣、鞣质、色素等外,尚含有四种生物碱及一种白色结晶。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解毒排脓。骨、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

用法用量0.5~1钱。

复方骨、关节结核,慢性骨髓炎:大叶青木香3两,青藤香1.5两,黄芪2.5钱,甲株(穿山甲珠)2.5钱,共研末,制成水泛丸或片剂。每片0.5克,成人每晚1次,每服1钱,白酒送下,儿童可酌减。外用黄明膏(醋6斤,透明牛皮胶10两,红丹,铅粉各2两。先将麸醋煮沸,渐加牛皮胶溶化,离火稍冷,加红丹和铅粉,搅拌,文火再熬至沸,置冷水浴中退火即成)。用时微热溶化后,拌匀,浸纱布块敷贴在脓窦或创口上,不要塞入创口内,外用干纱布包扎。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大叶青木香

药材名称大叶青木香

拼音Dà Yè Qīnɡ Mù Xiānɡ

别名宜宾防己、川防己南瓜叶广木香、葛藤香。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川南马兜铃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austroszechuanicaCbien et C. Y. Cheng ex C. Y. Cheng et J.L. Wu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起块根,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或用无烟小火烘干。

原形态川南马兜铃木质藤本,长达数米。地下块根圆而大,有的长而缢缩。茎密被锈色浓毛,很少近于光滑无毛。叶柄长4-8cm,被毛;叶片革质,心形或卵状心形,长9-20cm,宽6-18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心形,边缘完整,下面大脉及小脉均突起成长方形格网,脉上密布锈色毛,缘毛长而密。总状花序1-2枝腋生或侧生于老茎上,具花1-3朵;花被管黄绿色,外面被锈色毛,内面被白色柔毛,折曲呈S形,先端扩大成一平展的三角圆形片部,片部边缘3浅裂,具紫色细点状疣突,管口位于片部中央,周围有一平滑无疣点的肉垫区,黄棕色;雄蕊6,无花丝,成对着生于柱头裂片之下,合蕊柱近球状,柱头3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边缘外卷,覆盖于雄蕊之上。蒴果长卵状,长约5cm,直径约2.5cm,成熟时褐色,自顶端向下6瓣裂,外被锈色毛。种子三角状卵形,腹面微凹。花期3-4月,果熟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疏林下和山谷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四川南部及贵州北部。

性状性状鉴别 块根椭圆形或疙瘩状,直径3-10cm,表面灰棕色。商品多纵剖为2或切成1.5-3cm厚片,切面淡黄白色,有异形维管束散在,粉质。气微,味微涩。

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木栓层由十数层黄色木栓细胞组成,外缘凸凹不平,呈长方形,切向延长,排列较紧密。栓内层,由3-5层组成,内含多数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栓内层内侧石细胞多为切线向延长,断续排列成环,胞壁厚,胞腔有细小纹孔,在石细胞环内,十数层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并散有草酸钙簇晶。韧皮部,韧皮射线为十数列薄壁细胞,呈放射状排列与中柱鞘薄壁细胞连结,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并散在有草酸钙簇晶,石细胞。形成层为2-3层扁切线向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排列成完整的环状。木质部被宽狭不一的射线分成很多部分,呈放射排列,导管近圆形,多为网纹,直径多为30-100μm。髓部为薄壁细胞,其内散在复合的异形维管束,为三生构造,其内侧为三生韧皮部,外侧为三生木质部,形成层和副形成层成环状排列,中央为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或草酸钙簇晶。

粉末特征:淡黄色,粉性。①淀粉粒多为单粒,复粒多由15分粒组成。②木栓细胞,黄色,多角形,扁平。③石细胞略方形或长方形,或多角形,直径63μm。④木纤维主为韧型纤维,直径17-35μm。具缘纹孔。⑤导管较小,直径约至115μm。⑥木细胞类方形,直径至63μm,壁呈念珠状增厚。

化学成分川南马兜铃根茎含木兰花碱(magnoflorine)和马兜铃酸A(aristo1ochic acid A)。马兜铃总酸含量为0.08%。

性味苦;微寒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排脓解毒。主气滞脘腹胀痛;风湿关节痛;骨关节结核;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酒调敷。

临床应用骨结核片 大叶青木香320g,青木香160g,穿山甲(砂烫)8g,沉香16g,黄芪100g。除黄芪外,其余四味粉碎成细粉;黄芪加水煎煮3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1的清膏;加入细粉和淀粉糊适量,混匀,制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本品为浅褐色片,色香,味涩、微辛辣。功能行气止痛,解毒排脓。用于疤骨流痰(骨关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口服,成人,每次6片;小儿2岁以下,每次1片;2-9岁,每次2片;10-14岁,每次4片;宜用白酒送服;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可服1-3个疗程。注意服药时,若出现恶心呕吐,并无妨碍;服药期间忌食糖;重感冒者暂停服。(《四川省药品标准》1983年)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鸨肉

    《中药大辞典》:鸨肉药材名称鸨肉拼音Bǎo Ròu出处《饮膳正要》来源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原形态大鸨,又名:独豹(郭璞),鸨(《饮膳正要》)。嘴铅灰色,先端近黑。虹膜暗褐色。头、颈及前胸皆深

  • 脐带

    《全国中草药汇编》:脐带药材名称脐带拼音Qí Dài别名坎炁来源为健康人的婴儿脐带。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微咸,温。用法用量纳肾气,定喘咳,敛汗止疟。主治虚劳,胎毒,脐疮等症。

  • 泽泻叶

    《中药大辞典》:泽泻叶药材名称泽泻叶拼音Zé Xiè Yè出处《别录》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泽泻"条。化学成分含少量维生素C(

  • 黑红菇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红菇药材名称黑红菇别名稀褶黑菇、大黑菇、黑蘑菇、蘑菇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黑红菇Russula nigricans (Bull.) Fr.,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生于阔叶

  • 浙桐皮

    药材名称浙桐皮拼音Zhè Tónɡ Pí英文名Ailanthus-like Pricklyash Bark别名椿椒、鼓钉树、海桐皮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

  • 鯆鱼

    药材名称鯆鱼拼音Pū Yú别名斑鳐、孔鳐[孔鯆]、赤虹、花尾燕魟、日本燕魟、双斑燕魟、鸢魟、鸢鲼来源鳐目鳐科斑鳐Raja kenojei H. et M.、孔鳐R. porosa Gunth

  • 三尖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尖杉药材名称三尖杉拼音Sān Jiān Shān别名榧子、血榧、石榧、水柏子、藏杉、桃松、狗尾松、尖松、山榧树、白头杉、崖头杉、岩杉来源粗榧科粗榧属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

  • 鸡(土从)

    药材名称鸡(土从)拼音Jī ( Tǔ Cónɡ )别名鸡(土从)蕈、鸡菌、蚁夺、蚁(土从)、鸡(土从)菜、鸡脚蘑菇、三坛蘑、鸡肉丝菇、斗鸡菇、白蚁菰、桐菰、鸡肉丝菰、鸡脚菰、伞把菇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 朴树皮

    《中药大辞典》:朴树皮药材名称朴树皮拼音Pò Shù Pí出处《中国药植图鉴》来源为榆科植物朴树的树皮。夏季采。原形态朴树,又名:沙朴、青朴、拨树、千粒树、朴榆、桑仔、朴

  • 地榆

    《中国药典》:地榆药材名称地榆拼音Dì Yú英文名RADIX SANGUISORBAE别名黄瓜香、玉札、山枣子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