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刺槐花

刺槐花

《中药大辞典》:刺槐花

药材名称刺槐花

拼音Cì Huái Huā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为豆科植物刺槐。6~7月采。

原形态刺槐,又名:洋槐、胡藤。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至25米左右。树皮褐色,有深裂槽;枝上具刺针。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厘米,基部膨大;托叶变化为针刺;小叶7~19枚,椭圆形至长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5~4.5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头,有时微凹,有小细刺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光滑或幼时被短柔毛,叶质薄,鲜绿色。花序腋生,花白色,甚芳香,密生成总状花序,作下垂状,长10~20厘米,花轴有毛,花梗长7毫米,有密毛;萼钟形,先端不整齐5裂,稍带唇形而被密毛;花冠蝶形,由旗瓣、翼瓣和龙骨瓣组成,其中旗瓣基部有一黄斑;雄蕊10,2体;子房圆筒状,花柱头状,先端具绒毛。荚果线状矩圆形而扁,长8~12厘米,熟时赤褐色,内含种子4~10颗。种子肾形,褐色而有微小黑斑。花期初夏。

生境分部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化学成分花含刀豆酸、鞣质、黄酮类、蓖麻毒蛋白。

花蜜含糖0.37%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鸟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及苏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其含量为花蜜干重的0.002~4.786毫克%。

叶含刺槐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葡萄糖甙、刺槐素三糖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芹菜素二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甙、芹菜素三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及多量的正廿六醇,还含刀豆酸。新鲜的叶含维生素C-119.3毫克%。

未成熟种子及其外面坚皮含刀豆酸。种子含植物凝集素。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是:亚油酸53.18%,油酸24.26%,亚麻酸12.04%,棕榈酸4.72%,花生酸3.31%,硬脂酸2.35%,微量的廿二酸及廿四(烷)酸。

树皮有毒,含毒蛋白和毒甙成分。心材含刺槐乙素、二氢刺槐乙素、β-二羟基苯甲酸、β-二羟基苯甲酸甲酯、4,2’,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素、紫铆花素、紫铆亭、3,4,5,2’,4’-五羟基查耳酮。

毒性误以洋槐幼芽及幼叶作副食品,可因机体对洋槐过敏,或烹调不当,或食用过多,以及食后再经日光照射等因素而发生中毒。曾报道23例,中毒多发生在食后2~20天之间,其表现为脸和手部浮肿,局部刺疼、灼痛或胀痛,发痒,全身无力。解救方法:用食醋2两及蒲公英4两煎服,暂时避免日光照射,2~3天即可缓解。

功能主治《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刺槐花

药材名称刺槐花

拼音Cì Huái Huā

英文名Flower of Black Locust

别名刺槐、洋槐、胡藤。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刺槐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

采收和储藏:6-7月盛开时采收花序,摘下花,晾干。

原形态刺槐落叶乔木,通常高约15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枝暗褐色,具刺针,无毛;冬芽小,在落叶前藏于叶柄基部内。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浅沟,基部膨大;小叶7-19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5.5cm,宽1-2cm,先端圆形或微凹,时有小尖刺,基部圆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无毛或幼时背面微有细毛;小叶柄长约2mm,具刺状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下垂,长10-20cm,花轴有毛,花梗长7mm,有密毛;花萼钟状,先端浅裂成5齿,微呈二唇形,具柔毛;花冠白色,芳香,旗瓣近圆形,有爪,基都有2黄色斑点,翼瓣弯曲,龙骨瓣向内弯,下部连合;雄蕊10,二体,上部分离或半分离;花柱头状,先端具柔毛。荚果条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10cm,宽l-1.5cm,赤褐色,腹缝线上有窄翅,种子间不具横隔膜。种子3-10颗,肾形,黑褐色,有微小黑斑。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公路旁及村舍附近。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为热带树种,在黄河流域、长江下游,生长发育较佳。性喜温暖、向阳。土壤以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最好。能耐干旱、抗盐、耐碱。

栽培技术 一般采用种子繁殖,亦可用分、分根及扦插繁殖。

田间管理刺槐为浅根性树类,大风后每易摇撼根部,故应注意用土培压根际,以免倾倒。

病虫害防治 有四点刺蛾为害叶部;斑衣蜡蝉为害干部,故应用叶蝉散防治;星天牛亦为害干部。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略呈飞鸟状或未开放者为钩镰状,长1.3-1.6cm。下部为钟状花萼,棕色,被亮白色短柔毛,先端5齿裂,基部有花柄,其近上端有1关节,节上略粗,节下狭细。上部为花冠,花瓣5,皱缩,有时残破或脱落,其中旗瓣1枚,宽大,常反折,翼瓣2枚,两侧生,较狭,龙骨瓣2枚,上部合生,约镰状,雄蕊10枚,9枚花丝合生,1枚花丝下部参与连合,子房线形棕色,花柱弯生,先端有短柔毛。质软,体轻。气微,味微甘。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绿色。①花瓣破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略弯曲或平直,爪部细胞纵向伸长,细胞外壁具明显的角质层纹理;下表皮细胞形似上表皮。②花萼上表皮细胞多角形,花萼基部细胞纵向伸长,有时可见非腺毛;下表皮细胞形同上表皮,但非腺毛密生,且见气孔。③非腺毛随处可见,完整者长131-413μm,直生或稍弯曲,多为2细胞,基部细胞短小,顶细胞长。④花萼内薄壁细胞可察见,有的细胞内含黄棕色或浅红紫色物质。⑤花丝内、外表皮细胞狭长方形。⑥子房外表皮破片有时可见,细胞狭小,长20-39μm,宽9-15μm。⑦花粉粒直径30-35μm,壁平滑。⑧导管细小,常为螺纹。⑨草酸钙方晶或可察见,长4-10μm。

化学成分花含洋槐甙(robinin),刀豆酸(canaline),蓖麻毒毒蛋白(ricin),鞣质类,黄酮类。

鉴别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样品的甲醇溶液点于硅胶G薄层上,用正丁醇-冰醋酸-水(4:1:1)展开,然后喷1%三氯化铝(ALCL3)的乙醇溶液,在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斑点,洋槐甙的Rf=0.46,若改用(4:1:2)的展开剂Rf=0.54,以异丙醇-水(7.6:2.4)为展开剂时Rf=20.7O。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主咯血;大肠下血;吐血;崩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茶饮。

各家论述《贵州民间方药集》: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崩。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石柑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柑子药材名称石柑子拼音Shí Gān Zǐ来源天南星科石柑子属植物石蒲藤Pothos chinensis (Raf.)Merr.;石柑子P. cathcartii Sc

  • 红毛对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毛对筋草药材名称红毛对筋草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红毛对筋草Lysimachia hypericoides Hemsl.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性味酸、涩,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

  • 雉尾

    《中药大辞典》:雉尾药材名称雉尾拼音Zhì Wěi出处《纲目》来源为雉科动物雉的尾羽。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雉"条。功能主治①《纲目》:"烧灰和麻油,敷丹毒。&qu

  • 大将军

    药材名称大将军别名红雪柳、蒙自苣来源桔梗科大将军Lobelia clavata E. Wimm.,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辛,凉。有毒。功能主治消炎,止痛,解毒,祛风,杀虫。主治风湿关节炎,跌

  • 竹节草

    《中药大辞典》:竹节草药材名称竹节草拼音Zhú Jié Cǎo别名竹节菜、翠蝴蝶、翠娥眉、笪竹花、倭青草(《救荒本草》),竹菜、鸭跖草(《岭南采药录》)。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来源为

  • 柠檬桉叶

    《中药大辞典》:柠檬桉叶药材名称柠檬桉叶拼音Nínɡ Ménɡ ān Yè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柠檬桉的叶。秋季晴天采收,阴干。原形态柠檬桉,又名:油桉树、

  • 黄斑龙胆

    药材名称黄斑龙胆拼音Huánɡ Bān Lónɡ D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黄花龙胆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trana flavo-maculata Hayata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

  • 山毛藓

    药材名称山毛藓拼音Shān Máo Xiǎn别名牛毛七来源苔藓类曲尾藓科山毛藓属植物山毛藓Oreas martiana (Hopp. et Hornsch.)Brid.,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

  • 蒒实

    药材名称蒒实拼音Shī Shí别名自然谷、禹余粮(张华《博物志》),师草实(《本草拾遗》),砂贡子(《中国经济植物志》)。出处《海药本草》来源为莎草科植物蒒草的果实。原形态蒒草(《海药本草》

  • 双叶金枪

    药材名称双叶金枪拼音Shuānɡ Yè Jīn Qiānɡ别名风帽羊耳兰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大唇羊耳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paris dunnii Rolfe[L.cucull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