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眼胞痰核、胞生痰核、胞睑肿核、眼泡痰核、目疣。多由脾胃蕴热与痰湿相结阻滞经络而发。本病“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而不疼。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此生于上睥者
即孔子大圣知枕中方,见该条。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忧气,则不可极作,暮卧不安席。”参见七气、九气条。
见《得配本草》。即苋实,详该条。
【介绍】:见袁坤厚条。
指肝火病症中表现于上部热象或具有上冲性特点者,因火性炎上之故。参肝火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7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串雅内编》卷一方。①麦门冬八两,熟地黄一斤,玄参七钱,五味子一两。水煎,分三次服。治痿症,日久不愈。②熟地黄八两,玄参三两,五味子三钱,山茱萸四钱,牛膝一两。水煎,分二次服。治痿症,服上方见效后,改
用活血祛瘀药物以消散瘀肿。参见祛瘀消肿、破瘀消癥条。
病证名。见《济生方·虚损》。又称滑精。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