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炒牛蒡子三两,大黄一两半,防风、薄荷(去老梗)各三两,荆芥(去老梗)四两,甘草一两一钱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服。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石菖蒲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药志》。为乌骨鸡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瘰疬大小不一者。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详瘰疬条。
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中药和米谷配伍,再加入一定的调料同煮成粥。药粥治病已有悠久的历史,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十四种医学方技书中,记载有服食青梁米粥治疗蛇咬伤等方,这是我国现存记载最早的药粥方。米
出《花历百咏》。为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赤水玄珠·腹痛门》。指气机结滞所致的腹痛。详气结腹痛条。
病证名,又名痛渴、三消,为津液枯燥,虚热内盛的病证。临床以口渴、饮多、食多、尿多而消瘦为特征。《幼科铁镜》:“三消之症,实热者少,虚热者多,不足之症……始而心肺消渴,或脾胃消中,或肾水消浊。传染日久,
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详十三指形条。
病证名。因伤食后引起的抽搐。小儿乳食停滞,蓄积胃肠,湿郁则生热,热极生风,发为抽搐。《小儿药证直诀》:“伤食后得之,身体温,多唾多睡,或吐不思食而发搐。”病机为脾虚肝旺。明·陈治《幼幼近编》:“若因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