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荚蒾

荚蒾

《全国中草药汇编》:荚蒾

药材名称荚蒾

拼音Jiá Mí

别名酸汤杆、苦柴子

来源忍冬科荚蒾属植物荚蒾Viburnum dilatatum Thunb.,以根、枝、叶入药。夏秋采集,晒干或鲜用。

性味枝、叶:酸,微寒。

根:辛、涩,微寒。

功能主治枝、叶: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疔疮发热,风热感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

根:祛瘀消肿。用于淋巴结炎(丝虫病引起),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枝、叶:0.5~1两;外用适量,煎水温洗患处。根:0.5~1两,水煎或水酒各半煎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荚蒾

药材名称荚蒾

拼音Jiá Mí

别名檕迷、挈檀(陆玑《诗疏》),羿先(《唐本草》),孩儿拳头(《救荒本草》)。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荚蒾茎、叶。春、夏采收。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达3米。茎直立,褐色,多分枝,冬芽具2外鳞,嫩枝有星状毛。单叶对生,膜质,叶片圆形至广卵形以至倒圆形,长6~8厘米,宽约5厘米,先端突尖至短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脏形,叶缘具三角状锯齿;上面有疏毛,下面有星状毛及黄色鳞片状腺点;叶咏羽状,5~8对,直走叶缘;无托叶。聚伞花序多花,径8~12厘米,有星状毛;萼管短,具5齿,宿存;花冠裂片5,有毛;雄蕊5,长于花冠,药分离,2室;花柱短,柱头尖,3裂;子房下位。浆果状核果,广卵圆形,深红色,无毛。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地或丘陵地区的灌木丛中。分布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江西、湖北、福建等地。

性味《唐本草》:"甘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积。

《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治小儿疳积:荚蒾叶与茎一至二两,芡实五钱至一两。酌加水,煎三小时,加些白糖,吃芡实和汤。可以常服。(《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荚蒾

药材名称荚蒾

拼音Jiá Mí

英文名Stem of Linden Viburnum

别名酸汤杆

出处出自《唐本草》。

1.《唐本草》:荚蒾,叶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树。其子如溲疏,两两为并,四四相对,而色赤,味甘。檀、榆之类也。

2.《本草拾遗》荚蒾,主六畜疮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皮堪为索。生北土山林间。

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荚蒾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dilatatum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荚蒾 落叶灌木,高达3m。树皮灰褐色;科长芽由2对鳞片包被;嫩枝被星状毛。叶对生;叶柄长10-15cm;叶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cm,宽2-6cm;叶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cm,宽2-6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近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三角状锯齿,上面疏被短柔毛或星状毛,下面有黄色小腺点并被星状毛,脉上毛尤密,脉腋有簇毛,侧脉5-8对,直达齿端。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笛密,生于具1对叶短枝之顶,直径4-10cm;总花梗长1-2(-3)cm,第1级辐射枝5条,花生于第3-4级辐射枝上;花萼筒形,长约1mm,萼檐5齿裂;花冠白色微黄,辐状,径4-5mm,5深裂;雄蕊5,高出花冠;花柱高出萼齿,柱头3裂。核果红色,椭圆状卵圆形,长7-8mm;核扁,卵形,有3条浅腹沟和2条浅背沟。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1000m的向阳山坡、林下、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中、西南及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荚蒾螺内酯(dilaspirolactone),谷甾醇(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谷甾醇-β-D-葡萄糖甙(sitosteryl-β-D-glucoside),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对-羟基苯-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β-D-alloside)[1],对羟苯基-6-O-反-咖啡酰基-β-D-葡萄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glucoside),对-羟苯基-6-O-反-咖啡酰基-β-D-阿洛糖甙(P-hy-droxyphenyl-6-O-trans-caffeoyl-β-D-葡萄糖甙[4-ally-2-methy-oxyphenyl-6-O-β-D-apiosyl(1→6)-β-D-glucoside],熊果酚甙(ar-butin),呋喃卡甙(furcatin),毛柳甙(salidroside)[2],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3],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左旋及右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山柰酚-3-O-刺槐二糖甙(daemp-ferol-3-O-robinobioside),山柰酚-3-O-芸香糖甙(kaempferol-3-O-rutinoside),山柰酚-3-O-(2G-鼠李糖基)芸香糖甙[daempferol-3-O(2G-rhamnosyl)rutinoside],山柰酚-3-O-龙胆二糖(daempferol-3-O-gentiobioside),芸香甙(rutin),槲皮素-3-O-(2G鼠李糖甙)芸香糖甙[quercetin-3-O-(2G-rhamnosyl)rutinoside][4],苏型和赤型1-(4-羟基-3-甲氧苯基)-2-[2-羟基-4-(3-羟丙基)苯氧基]-1。3-丙二醇-1-O-β-D-吡喃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朋肠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抗肿瘤作用 荚蒾叶甲醇提取物50μg/ml,在体外对人表皮样瘤鼻咽癌(KB)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36.2%。果实无效[2]。

3.抗胆碱酯酶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对人血浆胆碱酯酶在体外试验中有显着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大于80%[3]。

性味味酸;性微寒

功能主治疏风解毒;清热解毒;活血。主风热感冒;疔疮发热;产后伤风;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外洗。

各家论述《唐本草》:主三虫,下气,消谷。煮树枝汁和粥以饲小儿,杀蛔。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莙荙菜

    《中药大辞典》:莙荙菜药材名称莙荙菜拼音Jūn Dá Cài别名菾菜(《别录》),甜菜(《日华子本草》),牛皮菜(《滇南本草》),石菜(《本草求原》),杓菜、猪牳菜(《广州植物志》

  • 一文钱

    《中药大辞典》:一文钱药材名称一文钱拼音Yì Wén Qián别名铜钱根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来源为防己科植物一文钱的根。全年均可采。原形态多年生缠绕小藤本。根茎细长,

  • 麻栎

    药材名称麻栎拼音Má Lì别名青刚、橡椀树来源壳斗科栎属植物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以果实及树皮、叶入药。秋季采果实,晒干;夏季采鲜叶入药。性味树皮、

  • 牛奶树子

    《中药大辞典》:牛奶树子药材名称牛奶树子拼音Niú Nǎi Shù Zǐ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桑种植物对叶榕的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性味《岭南采药录》:"味酸,性

  • 鬼箭羽

    《中药大辞典》:鬼箭羽药材名称鬼箭羽拼音Guǐ Jiàn Yǔ别名卫矛、鬼箭(《本经》),神箭(《广雅》),六月凌(《植物名实图考》),八树、四棱锋、芸杨,鬼见愁(《中国树木分类学》),四面

  • 预知子

    药材名称预知子拼音Yù Zhī Zǐ别名盍合子、仙沼子(《日华子本草》),压惊子(《医林纂要》)。出处《日华子本草》来源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和白木通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 霸王鞭

    《全国中草药汇编》:霸王鞭药材名称霸王鞭拼音Bà Wánɡ Biān别名刺金刚、金刚纂来源大戟科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 Boiss.,以全草(乳汁)入药。生境分

  • 山蜡梅

    药材名称山蜡梅拼音Shān Là Méi别名香风茶、毛山茶、岩马桑来源药材基源:为蜡梅科植物山蜡梅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采收和储藏

  • 走马胎

    《全国中草药汇编》:走马胎药材名称走马胎拼音Zǒu Mǎ Tāi别名血枫、山鼠、山猪药、走马风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大叶紫金牛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以根叶或全株入药

  • 猪鬃刚

    《全国中草药汇编》:猪鬃刚药材名称猪鬃刚别名白背铁线蕨、铁丝草、碎叶猪鬃草来源蕨类铁线蕨科猪鬃刚Adiantum davidii Franc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湖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