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经脉专书。4卷。清·陈惠畴撰。约撰于1838年。卷1总论人体内景、周身骨度及经脉循行要穴等;卷2~3为十二经脉经穴循行主病、图像及歌诀;卷4论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及诸部经络循行,对于全身各部的经络分
病证名。又名产泄。《丹溪心法》:“产后泄泻,此余血渗入大肠为泄,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烧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汤调下。此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张氏医通》卷十一:
面色憔悴无华。为慢性病容,系久病脏腑气血耗伤所致。
【介绍】:见徐大椿条。
病名。属于唇疔之一。见《治疔汇要》卷上:“承浆疔,生于唇棱下陷中,系督脉所经之处。”见唇疔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发眉疽、眉发、发眉、眉发疽、凤眉疽。此证生于眉棱骨上,形长如瓜,坚硬,疼痛引脑,色赤焮红,二目合肿。治同外痈。
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故称。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藁本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术为引;少阴经病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三。亦名水分。指先有肢体浮肿而后病经闭者。因脾虚不能制水,水饮内停,膀胱行水化气功能减弱,以致水气分散经血,水泛流溢于皮肤,先见肢体浮肿而后出现经闭,治宜健脾清水为主,水
即柴平汤,见该条。
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出《灵枢·经别》。指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相合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