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来迟去疾之脉。为内邪有余,表气不足。《注解伤寒论·平脉法》:“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见友渔斋医话六种条。
以提高人体自身免疫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健身为目的的灸法。《备急千金要方》:“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
脉诊切按时间相对持久。如促、结、代脉、初持往往不易发现,须久持方向诊察清楚。
见《医述·阴证分传中》。传,指传经;中,指直中。《医学入门·伤寒》:“有风寒自背入者,直中太阳少阳;自面入者,直中阳明;有首尾只在太阳经而不传诸经者;有间传一二经者;有不传而罢者;有不罢再传者;有不自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二。指因恼怒忧郁,肝郁生火,克伐脾胃所致的吐酸症。症见食入吐水酸馊,两胁刺痛,面红升火,脉多弦数。宜用柴葛平胃散、栀连平胃散等方。因脾胃虚寒、宿食、水饮、痰热所致者,亦属内伤吐
伤积治法。小儿诸疾,皆由乳食无度,过于饱伤,以致不能消化,留而成滞成积。初得之时,乳食不消,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大凡肚胀,或硬,或热,皆由内实,法当疏利。故东垣云: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谷,
见《广西中药志》。为大茶药根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经水》。即手太阳小肠经,见该条。
见舒氏伤寒集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