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鲎藤之别名,详该条。
养生术语。指唾液。《医心方》卷二十七:“唾者凑为醴泉。”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即面发毒。详该条。
收涩法之一。治疗大便滑泄的方法。如泻痢日久,大便不能控制,或便脓血不净,血色暗红,脱肛不收,腹痛喜温喜按,脉迟弱,用真人养脏汤。
指灸治。《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经穴名。代号K12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位于锁骨下缘,距胸正中线2寸处。布有锁骨上神经的前支,并有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通过。主治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胸痛等。斜刺0.3~0.5寸,
《疫喉浅论》卷下方。玄参、羚羊角、马勃、麦门冬、石膏、知母、生地黄、犀角、甘草、竹叶、粳米。水煎服。治疫喉毒壅阳明,咽喉腐烂,壮热痧艳,口渴面赤,舌绛少津,神烦自汗,脉洪。
【介绍】:见李杲条。
骨名。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又名柱骨。参见柱骨条。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