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在骨髓

热在骨髓

证名。指邪热在肌体深处的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骨髓,而不曰表里者,盖以皮肉脉筋骨五者,主于外而充于身者也;惟曰藏曰府,方可言里。可见皮肤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浅之分;骨髓即皮肤之下,外部深沉之分,与经络属表,藏府属里之例不同。……至于壮盛素热之人,或酒客辈感邪之初,寒未变热,阴邪闭伏热,阴凝于外,热郁于内,故内烦而不欲近衣,此所谓寒在皮肤,热在骨髓,药用辛凉必矣。一发之后,表解正和。”一说为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的一种辨证。《注解伤寒论》:“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医宗金鉴》作寒热真假解。如“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反欲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参见热在皮肤条。

猜你喜欢

  • 水谷利

    病名。指泄泻完谷不化者。《卫生宝鉴·泄痢门》:“饮食太过,肠胃所伤,亦致米谷不化,此俗呼水谷利也。法当下者举之而消克之也。加减木香散主之。”参见飧泄条。

  • 暑泻

    病名。见《丹溪心法·泄泻》。又称暑泄。指暑毒之邪伤于肠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卷八:“暑泻,由胃感暑气,或饮啖日中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证状与热泻略同,宜胃苓饮,或五苓散加车前子少许。”《杂病源流犀

  • 黑干短舌

    舌干焦黑而短缩。为厥阴热极,或食郁热极舌肿所致,急予大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苦寒泻火,通腑泄热(见《伤寒舌鉴》)。参舌短条。

  • 经络感传现象

    又称经络现象、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指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循经出现的各种皮肤病症。这种现象在某些人身上可因针刺、艾灸、通电、按压等刺激穴位或在气功练功的过程中产生。经络感传的性质,因刺激原和

  • 头风摩散

    《金匮要略》方。又名头风散、附子摩头散。炮附子一枚,食盐等分,为末。沐头后,取一方寸匕,涂摩痛处,令药力行。治头风,头痛时发时止属寒证者。

  • 五臭之一,腐为水臭,入通于肾,故为肾之臭。《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类水,……其臭腐。”临床上,病人或其排泄物发出腐臭,或者病人对腐臭有异常的感觉,常是肾经受病的征象。

  • 脾疔

    病名。①《外科启玄》卷二:“……脾疔,又名曰黄疔,其形多生脾脏之部位,其症不食,多呕吐,其色黄,治宜泻黄散加解毒等剂。”②出《中国医学大辞典》。黄鼓疔之又名。见该条。

  • 寒战

    证名。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指冷得发抖。多因寒甚或热郁所致。参见寒慄、振寒、战慄条。

  • 蒲包草根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蒲蒻之别名,详该条。

  • 寒厥心痛

    证名。《治法机要·心痛证》:“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急当救之,是知久病无寒,暴病非热也。”《赤水玄珠·心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