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热厥心痛

热厥心痛

证名。指热郁气逆所致的心痛。《活法机要·心痛证》:“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溪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则愈。痛止,服枳术丸去其余邪也。”《医学入门》卷五:“热痛内因酒食积热痰郁发厥,手足虽冷,而身热甚,则烦躁吐逆,额汗。古玄金散、三味川楝散、莎芎散。甚者大承气汤下之,后服枳术丸。”《证治汇补·心痛章》:“热痛,纵酒嗜辛,蓄热在胃,偶遇寒气,热郁而发。大便不通,面带阳色,痛必作止不常,甚则躁渴吐酸,额上有汗,手足温煖或身虽热而手足寒,谓之热厥。”参见心痛、厥心痛热心痛条。

猜你喜欢

  • 腐虫

    见《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口鼻出腥臭水,状如铁色,虾鱼走跃,捉之即化为水,此肉坏也。”

  • 暴病者取之太阳

    针灸治疗原则之一。出《灵枢·根结》。指对急暴病症可以从太阳经着手治疗。

  • 鸣蜩

    出《诗经》。为蚱蝉之别名,详该条。

  • 阴虚发热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发热》。指精血津液等耗损所致的虚热。《证治汇补·阴虚发热》:“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其舌大而色赤者,阴

  • 水飞雉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水飞蓟,详该条。

  • 艾卷

    即用棉纸包裹艾绒制成的圆柱状长卷,故名。又称艾条。一般长20厘米,直径1.5厘米,重约10克。艾卷可以用纯艾绒或艾绒掺药制作,前者称纯艾卷,后者称药艾卷。

  • 蜜煎导法

    导便法之一。用蜂蜜适量,在锅内熬煎浓缩,趁热取出,捻成如小指样二寸长的栓子,塞入肛门内(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适用于病后或老年、新产,因肠胃津液不足,大便秘结,体虚不任攻下者。

  • 纳子法

    见纳支法条。

  • 虚寒腹痛

    病证名。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脾胃虚寒,中阳不振,寒湿停滞,气机不畅而致腹痛。症见腹部隐隐作痛,绵绵不止,喜按喜热,得食则舒缓,面色白,形寒肢冷,纳呆便溏。治宜温养脾胃,甘缓止痛。用小建中汤加黄芪。

  • 多骨疽

    病名。见《外科枢要》卷二。即附骨疽。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