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得气

得气

①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以及医生持针之下的沉紧等感觉。《灵枢·终始》:“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医学入门》指出:“如针下沉重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酸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的得气,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如已得气,则应“密意守气勿失”(《灵枢·小针解》)。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催气的方法,促使得气。目前,对得气的理解,大多着重于受针者的感觉,称为针刺感应。详该条。②指针刺后,邪气得以疏泄。《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通络),得气也。”③指治病时,必须掌握天时气候,以及人的脏腑生化关系而用药。《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咸,……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猜你喜欢

  • 行健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用相应脏腑的功能命名者。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乾为白珠,络通大肠之腑,脏属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主分泾渭,上运清纯,下输糟粕,曰行健廓。”因大肠与肺输转运行不息而得名。

  • 乳根

    经穴名。代号ST18。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胸部,在第五肋间隙中,距胸正中线4寸处。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分支及肋间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少乳,乳痈;以及肋间神经痛,乳腺炎等。斜

  • 上脘

    ①指胃脘上口贲门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②经穴名。代号RN13。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上管。别名胃脘。属任脉。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位于腹正

  • 咽气

    气功术语,古代主要导引法之一。《内经》:“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无数。”

  • 脐带法

    古代下胎毒法之一。用本儿落下脐带,瓦上焙燥为末,入辰砂、黄连、甘草末各五分,和匀蜜拌,分作三五次涂乳母乳上,候儿吞之。必须一日夜吞尽,次日恶毒皆从大便而出(《证治准绳》)。

  • 小肠惊

    脏腑惊证之一,详该条。

  • 一滴珠

    见《江西草药》。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 较剪草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鲫鱼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 裘庆元

    【生卒】:1873~1948【介绍】:民国时期医家。字吉生,浙江绍兴人。热心中医事业,创办《三三医报》、三三医院。曾积极参加反对消灭中医斗争。编有《三三医学丛书》,主要收集近代有关中医的论述和著作,对

  • 正经

    ①指本经。《难经·四十九难》:“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②与奇经相对,即十二经脉。《针经指南·标幽赋》:“正经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