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名。代号ST18。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资脉。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颞骨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布有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和耳后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小儿惊癎,
病证名。小儿宿滞,内有伏热而致大便恶臭。临床多伴体热喜睡。见于消化不良症。治宜用龙胆汤去伏热,用保和丸去宿滞。
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指凝脂翳症之翳色黄若鹅脂者。详凝脂翳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诚斋。上谷(今河北宣化)人。专研妇产科,采集方书,于1730年撰《胎产心法》3卷,后经沈棪增订为5卷。
指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和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太阳、足少阳十二条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出现的一类证候。十二经“外络于支节,内属于腑脏”,故经络病变,
【生卒】:约1719~1805【介绍】:清代医家。字恕轩,号依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十八世纪。出身于富有家庭,爱好医药,勤于钻研,曾深入群众调查并采集医药,并实地栽培药材,参考大量有关文献,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同房后即肿痛发者为色痔。”泛指因房劳过度而发的痔疮、肛漏、肛门脓肿等病。
病证名。指中气虚弱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气虚腹痛之症,面色痿黄,言语轻微,饮食减少,时时腹痛,劳动则甚,按之稍减。此气虚腹痛之症也。”《证治汇补·腹痛章》:“气虚痛者,痛必喜按,呼吸短浅。”可因
病名。指大便数旬不通,时呕而食不进者。《医钞类编》卷十五:“大便二三旬不行,时时作呕,饮食不进,虽少与汤水,呕吐愈加,此为下格。盖下既不通必反于上。……宜调胃承气,热饮,顿下宿结及溏粪胶粘恶物,则呕吐
厥证之一。肾元不足,正气虚寒所致的昏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参见厥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