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

针灸书。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清雍正年间)。又称太乙针。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种疗法。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②药艾条之一种。首载于《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所含药物,各家记载不一。近代处方为艾绒硫黄麝香、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雄黄白芷川芎杜仲枳壳皂角独活细辛、穿山甲等。制成后,长20厘米,直径1.7厘米,净重24克。使用时,点燃,用布七层裹之,按于应灸穴位或痛处。针热消失后即另换一支,以灸之局部温热为度。用以治疗风寒湿痹,痿弱无力,以及一般慢性虚寒病症等。

猜你喜欢

  • 放松功

    近代气功练功方法之一。练功方法为:练前安心静意,闭目2~3分钟。然后随呼吸全身逐步放松。先默想从头部开始放松,特别注意两眉间(印堂穴),逐渐松至两肩、两手、胸廓、腹部、两腿、两足。再从后脑开始,逐步放

  • 痨瘵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作劳瘵。详该条。

  • 心宝

    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附子、肉桂、人参、鹿茸、麝香、洋金花、田七等。浓缩丸,每丸60毫克,每次一至二丸,一日二至八次,温开水送下。功能温阳,益气,活血。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窦房结功能低下引起的

  • 芦通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芦根之别名,详该条。

  • 下胎方

    《景岳全书·妇人规古方》卷六十一引《广济方》方。天花粉四两、肉桂、牛膝、豆豉各三两。为末,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时一次。用于催产,并治胎死不下。

  • 八木条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为珍珠梅之别名,详该条。

  • 食积寒热

    指食积而兼寒热的证候。《证治准绳·幼科》:“小儿食积者,因脾胃虚寒,乳食不化,久而成积。其证至夜发热,天明复凉,腹痛膨胀,呕吐吞酸,脚冷肚热,喜睡神昏,大便酸臭是也。有前证而兼寒热者,名曰食积寒热。若

  • 真脏

    五脏之真气。《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者,真藏也。”《素问·示从容论》:“真脏坏决。”

  • 热在骨髓

    证名。指邪热在肌体深处的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伤寒缵论·太阳上篇》:“详仲景论,止分皮肤

  • 苍子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苍耳子之简称,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