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天葵

天葵

药材名称天葵

拼音Tiān Kuí

别名紫背天葵(《雷公炮炙论》),雷丸草(《外丹本草》),夏无踪(《植物名实图考》),小乌头(《植物学大辞典》),老鼠屎草(《江苏植药志》),旱铜钱草(《湖南药物志》)。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毛茛科植物天葵全草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块根灰黑色,略呈纺锤形或椭圆形。茎丛生,纤细,直立,有分枝,表面有白色细柔毛。根生叶丛生,有长柄;1回3出复叶,小叶阔楔形,再3裂,裂片先端圆,或有2~3小缺刻,上面绿色,下面紫色,光滑无毛;小叶柄短,有细柔毛;茎生叶与根生叶相似,惟由下而上,渐次变小。花单生叶腋,花柄果后伸长,中部有细苞片2枚;花小,白色;萼片5,花瓣状,卵形;花瓣5,楔形,较萼片稍短;雄蕊通常10,其中有2枚不完全发育者;雌蕊3~4,子房狭长,花柱短,向外反卷。蓇葖果3~4枚,荚状,熟时开裂。种子细小,倒卵形。花期3~4月。果熟期5~6月。

本植物的块根(天葵子)、种子(千年耗子屎种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石隙、草丛等阴湿处。分布我国西南、华东、东北等地。

性味《上海常用中草药》:"甘,寒。"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利水。治瘰疬,疝气,小便不利。

《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治瘰窃,肿毒,蛇咬伤,尿路结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瘰疬:紫背天葵一两五钱,海藻海带昆布、贝母、桔梗各一两,海螵蛸五钱。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后温酒下。(《古今医鉴》天葵丸)。

②治诸疝初起,发寒热,疼痛,欲成囊痈者:荔枝核十四枚,小茴香二钱,紫背天葵四两。蒸白酒二缶,频服。(《经验集》)

③治毒蛇咬伤:天葵嚼烂,敷伤处,药干再换。(《湖南药物志》)

④治缩阴症:天葵五钱,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锥栗果壳

    药材名称锥栗果壳拼音Zhuī Lì Guǒ Ké出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桂林栲的果实外壳。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锥粟"条。性味苦涩,平。功能主治治

  • 黄耆

    药材名称黄耆拼音Huánɡ Qí别名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王孙(《药性论》),百药绵(侯宁极《药谱》),绵黄耆(《本草图经》),黄芪(《纲目》),箭

  • 广防风

    药材名称广防风别名防风草、落马衣、秽草、抹草、马衣叶、土藿香、排风草、野苏麻、豨签草[福建]、假豨签草[广西]来源唇形科防风草属植物广防风Ebimexedi indica (L.) rothm.,以全

  • 过江龙子

    《中药大辞典》:过江龙子药材名称过江龙子拼音Guò Jiānɡ Lónɡ Zǐ别名木腰子(《生草药手册》)。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豆科植物九龙藤的种子。冬季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

  • 红木耳

    《中药大辞典》:红木耳药材名称红木耳拼音Hónɡ Mù ěr别名红靛、一口红(《文山中草药》)。出处《泉州本草》来源为苋科植物血苋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茎紫红色,高1~2米

  • 刺果卫矛

    《中药大辞典》:刺果卫矛药材名称刺果卫矛拼音Cì Guǒ Wèi Máo别名扣子花、岩风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卫矛科植物长刺卫矛的根。全年可采。原形态攀援状灌木,高达6米

  • 山茴芹

    《全国中草药汇编》:山茴芹药材名称山茴芹拼音Shān Huí Qín别名拉拉柏[藏名]来源伞形科山茴芹Carlesia sinensis Dunn,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甘、

  • 堆莴苣

    药材名称堆莴苣拼音Duī Wō Jù别名铁麻、江维草、山活血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堆莴苣的根及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ctuca sororia Miq.[Mycelis sororia (M

  • 紫阳花

    药材名称紫阳花拼音Zǐ Yánɡ Huā别名牡丹三七、草绣球来源虎耳草科紫阳花Cardiandra moellendorfii (Hance) Migo,以根状茎入药。生境分部江西、浙江。性

  • 蟾蜍胆

    《中药大辞典》:蟾蜍胆药材名称蟾蜍胆拼音Chán Chú Dǎn出处《吉林中草药》来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胆。化学成分蟾蜍的胆汁成分,可分为高级胆汁酸与胆汁醇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