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回回蒜

回回蒜

《中药大辞典》:回回蒜

药材名称回回蒜

拼音Huí Huí Suàn

别名胡椒、蝎虎草(《救荒本草》),回回蒜毛茛(《东北植物检索表》),黄花草、土细辛、鹅巴掌(《中国药植图鉴》),水杨梅、小桑子、糯虎掌(《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救荒本草

来源毛茛科植物茴茴蒜全草。夏季采收,常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高15~50厘米,与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3出复叶,基生叶与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2.6~7.5厘米,中央小叶具长柄,3深裂,裂片狭长,上部生少数不规则锯齿,侧生小叶具短柄,不等地2或3裂;茎上部叶渐变小。花序具疏花;萼片5,淡绿色,船形,长约4毫米,外面疏被柔毛;花瓣5,黄色,宽倒卵形,长约3.2毫米,基部具蜜槽;雄蕊和心皮均多数。聚合果近矩圆形,长约1厘米;瘦果扁,无毛。

生境分部生于溪边或湿草地。分布云南、西藏、广西、贵州、四川、湖北、甘肃、陕西、江苏、华北和东北地区。

性味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性微温,味苦辣,有小毒。"

②《陕西中草药》:"淡,温,有毒。"

功能主治消炎退肿,截疟,杀虫。治肝炎,肝硬化腹水,疟疾,疮癞,牛皮癣。

①《中国药植图鉴》:"全草为引赤刺激剂,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

②《陕西中草药》:"降血压,消炎退肿,退云翳。治高血压症,哮喘,食道癌,恶疮痈肿,角膜云翳。"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发泡,绞汁搽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3钱。

复方①治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水杨梅三钱,苦马菜一钱,蒸水豆腐服食;慢性肝炎用水杨梅兑红糖煮食。

②治疟疾:水杨梅鲜果捏扁,发疟前两小时外敷手腕脉门处。

③治夜盲:水杨梅果晒干研末,配羊肝煮食。

④治牙痛:水杨梅鲜品捣烂,取黄豆大,隔纱布敷合谷穴,左痛敷右,右痛敷左。

⑤治疮癞;水杨梅煎水外洗。(选方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临床应用治疗肝炎、肝硬化:取鲜全草洗去泥土,于乳钵中捣烂外敷穴位。每穴敷药面积直径5~6厘米,药厚度1厘米,药面盖以纱布固定。12小时后取下,可见局部红肿,以后逐渐起泡。待大泡形成,用注射器抽出黄水,再敷以纱布,任其自行痊愈(大约需7~8天)。每次可敷1~2穴,一般可敷1~3次,每次间隔半月至20天,第2次可敷第1次穴位,亦可另选其他穴位。急性黄疸型取肝区、中脘,并加中药利胆;无黄疸型取肝区、中脘、足三里;慢性肝炎取肝区、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肝硬化盱功能不正常取肝区、脾区、中脘、足三里,酌情加中药疏肝;肝硬化腹水取水分、关元、气海、中脘。观察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25例、慢性旰炎及肝硬化共94例,结果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45例,进步(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或部分症状消失,肝功能接近正常或有个别项目已正常)42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一般敷后2~4小时即感局部皮肤灼热,继而肝脏有揪紧的感觉,随之肝疼减轻;至次日局部起泡后则有肠鸣、小便增多、腹胀减轻,食欲明显好转。肝硬化腹水28例,治后腹水消失者10例,腹水明显消退者4例,腹水末变者14例。腹水均由小便排出。尿量增加最快者于敷药当天见效,一般患者3~5天尿量开始增加。肝硬化所致的临床症状如下肢或全身性水肿、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患者完全消失,个别患者治后复查肝功能,已恢复正常。副作用:局部较为疼痛;部分患者敷药后开始几天感到无力;个别有口干现象,很快即消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回回蒜

药材名称回回蒜

拼音Huí Huí Suàn

英文名Herb of Chinese Buttercup

别名胡椒、蝎虎草、黄花草、土细辛、鹅巴掌、水杨梅、小桑子、糯虎掌、野桑椹、小回回蒜、鸭脚板、山辣椒、小虎掌草青果草、水虎掌草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茴茴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常鲜用或晒干用。

原形态茴茴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70cm。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多分枝,中空,密生开展的淡黄色糙毛。基生叶与下部叶有长达12cm的叶柄;为三出复叶3深裂,裂片狭长,上部有少数不规则锯齿,具长柄;侧生小叶不等2-3裂,具短柄;茎上部叶较小和叶柄较短;小叶两面及叶柄均有糙毛。花序有较多疏生的花;花两性,单生,直径6-12mm;花梗有糙毛;萼片5,狭卵形,长3-5mm,外面被柔毛;花瓣5,宽卵圆形,长达7mm,黄色,基部有短爪,蜜槽有卵形小鳞片;雄蕊多数,花药长约1mm;花托在果期伸长,圆柱形,长达1cm,有白短毛;心皮多数,无毛。瘦果扁平,长3-3.5mm,无毛,边缘有宽约0.2mm的棱,喙极短,呈点状,长0.1-0.2mm。花、果期5-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平原与丘陵、溪边及田旁水湿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江西。

性状性状鉴别 全草长15-50cm。茎及叶柄均有伸展的淡黄色糙毛。三出复叶,黄绿色,基生叶及下部叶具长柄;叶片宽卵形,长3-12cm,小叶2-3深裂,上部具少数锯齿,两面被糙毛。花序花疏生,花梗贴生糙毛;萼片5,狭卵形;花瓣5,宽卵圆形。聚合果长圆形,直径6-10mm;瘦果扁平,长3-3.5mm,无毛。气微,味淡。有毒。

性味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解毒退黄;截疟;定喘;镇痛。主主治肝炎;黄疸;肝硬化腹水;疮癞;牛皮癣;疟疾;哮喘;牙痛;胃痛;风湿痛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外敷患处或穴位,皮肤发赤起泡时除去,或鲜草洗净绞汁涂搽,或煎水洗。内服:煎汤3-9g。

注意本品有毒,一般供外用。内服宜慎,并需久煎。外用对皮肤刺激性大,用时局部要隔凡士林或纱布。

各家论述1.《中国药植图鉴》:全草为引赤刺激剂,并用治气管疾病。民间用以外包寸口,治疟疾,塞鼻去眼翳,包耳下治牙痛,外搽治牛皮癣。

2.《陕西中草药》:降血压,消炎退肿,退云翳,治高血压症,哮喘,食道癌,恶疮痈肿,角膜云翳。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蕨根

    《中药大辞典》:蕨根药材名称蕨根拼音Jué Gēn别名蕨鸡根(《分类草药性》),乌角、小角(《湖南野生植物》)。出处《纲目》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蕨的根茎。秋、冬挖取,洗净,晒干。性味《纲目》:

  • 圆叶野扁豆

    药材名称圆叶野扁豆别名罗网藤、假绿豆来源豆科圆叶野扁豆Dunbaria rotundifolia (Lour.) Merr.,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广东。性味淡,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生肌。主治急性

  • 金鸡勒

    《中药大辞典》:金鸡勒药材名称金鸡勒拼音Jīn Jī Lè别名金鸡纳(李承祜《药用植物学》)。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茜草科植物红色金鸡纳树或其它几种同属植物的树皮、枝皮及根皮。采收的方法有多

  • 鲤鱼鳞

    《中药大辞典》:鲤鱼鳞药材名称鲤鱼鳞拼音Lǐ Yú Lín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鲤科动物鲤鱼的鳞片。化学成分鱼鳞是皮肤的真皮生成的骨质,其基质由胶原变来,化学上属于一种硬蛋白,定名

  • 银老梅

    《中药大辞典》:银老梅药材名称银老梅拼音Yín Lǎo Méi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银老梅的茎、叶、花。秋季采收,晒干。原形态小灌木,高约1米。茎分枝成丛,老枝

  • 明胶

    药材名称明胶拼音Mínɡ Jiāo别名黄明胶来源偶蹄目牛科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以牛皮等提制的胶质入药。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功能主治止血。主治吐血,衄血

  • 海月壳

    《中药大辞典》:海月壳药材名称海月壳拼音Hǎi Yuè Ké别名明瓦(《闽中海错疏》),蜊壳丬(《本草从新》)。出处《本草从新》来源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壳。性味《本草从新》:&qu

  • 香苏草

    药材名称香苏草拼音Xiānɡ Sū Cǎo别名野巴子、野拔子、野香苏、小铁苏、扫把茶、草拔子、香芝麻蒿、皱叶香薷来源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野坝子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的全草。秋

  • 绒毛诃子

    药材名称绒毛诃子来源使君子科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 var. tomentella Kurt.,以果入药。生境分部云南、西藏。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涩肠,敛肺,降气

  • 雪乌

    《全国中草药汇编》:雪乌药材名称雪乌拼音Xuě Wū别名翁阿鲁、翁格尔[藏名]来源毛茛科雪乌Aconitum fanguticum (Maxim.)Stapf,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苦,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