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即舌缩,详该条。
见《山东中草药手册》。即蚕蜕,详该条。
手的背面。
指十二经及其脉络。《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拦路虎之别名,详该条。
出《灵枢·本藏》。谓:“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揭者,高举也(《说文》)。即用唇的所见估计本脏“脾”的情况。
见《广州植物志》。为伤寒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即白术汤第一方,见白术汤条。
证名。指下部肢体肿胀疼痛。《类证治裁·身痛》:“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者,多由卫气不固,风湿侵袭所致。治宜祛风湿,兼固表,方用防己黄芪汤、五皮饮等;痛而大便不通者,宜厚朴七物汤微利之。”
医史参考读物。又名《医诂》。2卷。清·郑文焯撰。刊于1891年。本书对古代一些重要医籍及治病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考证和论述。但多从旧的史学观点出发。此外,并辑录了历代文献中若干医药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