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福建中草药》。为铺地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见补阳还五汤条。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三。即悬雍肿。详该条。
【介绍】:见方以智条。
即大肠经实热。《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治宜苦寒攻下。
见肘后备急方条。
外科著作。3卷。清·时世瑞撰。刊于1831年。此书为时氏家塾教本,故以歌诀形式写成。首论痈疽原委及辨证治则;次述身体各部疮疡、丹毒。词语简明,便于记诵,为初学中医的门径书。现存初刻本。建国后有影印本。
①《说文》:俗称疮痕曰瘢。②病名。如汗斑、雀斑等称瘢。
十五络脉之一。出《灵枢·经脉》。即足厥阴络脉,见该条。
九注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主要表现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腹痛胀满,喘息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挛引腰脊,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惛谬,每逢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