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余小亭

余小亭

【介绍】:

余午亭条。

猜你喜欢

  • 错喉

    病证名。①食谷即吐。由贲门受伤所致。(《证治准绳》)。②乳食误呛入喉,随即引起的吐逆。

  • 养心莲

    见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为蜘蛛香之别名,详该条。

  • 杜瓜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栝楼之别名,详该条。

  • 全瓜蒌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栝楼之处方名,详该条。

  • 糜疳

    口腔及牙床糜烂的证候。又名口疳。多由疳疾及痘疮患儿,口腔不洁,或于夏令署湿偏盛之际,胃火与湿热之气上攻,侵蚀于口而成。症见口中溃烂,常发生于舌、颊、唇内侧及上腭等处,有时扩展到唇外,口角、齿龈及咽喉。

  • 龙砂八家医案

    书名。1卷。清·姜成之编。本书辑录清乾隆、嘉庆年间戚云门、王钟嶽、贡一帆、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恒斋八家医案(书中并附姜宇瞻医案二则,实为九家)而成。其中以戚云门、王钟嶽、孙御千的治案较多

  • 慢心锐毒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即井疽。见该条。

  • 淋溲

    证名。出《素问·本病论》。小便淋沥之意。详淋条。

  • 火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入心经所致。初起皮肤上出现如火灼之疮,大小不一,色赤,日久眉睫脱落,甚则肢节断裂。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

  • 痈疽顺证

    证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一。指患疮疡时,病情发展顺利的症状而言。其表现为:疮疡从小而大,疮顶高突,焮赤疼痛,根脚不散;已成则顶高根收,皮薄光高,易脓易腐;溃后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已脱,肿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