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伤寒溯源集

伤寒溯源集

  • 伤寒溯源集

    简介序凡例卷之一卷之二卷之三卷之四卷之五卷之六卷之七卷之八卷之九卷之十附录

  • 伤寒溯源集

    书名。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鉴于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遂重予编订,详加诠释,各经皆列纲领,每方均有方论。析

猜你喜欢

  • 阳痫

    病名。①指兼见阳症为主的痫症。《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热,瘛疭,惊啼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方宜妙

  • 伤寒明理药方论

    见仲景全书条。

  • 阴出之阳

    阴分之邪,出于阳分。指深伏内脏的病邪,损伤脏真,而反映于外在的脉象及精神的变化。《素问·宣明五气篇》:“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张志

  • 痧喉

    病名。即喉痧。又名疫喉、疫喉痧、烂喉痧。本病除发热、咽喉疼痛肿烂外,皮肤还出现痧斑,故名。治以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法为主。参见疫喉等条。

  • 直贡·才旺丹巴

    【介绍】:清代藏医学家。西藏墨竹贡嘎地区人。系直贡学派创始人直贡·曼巴曲扎之弟子。著有《瘟热胆疾五种突发病疗法》、《肠疾奇疗》、《诊疗精义》等多种著作。

  • 经来下肉胞

    病证名。亦名经来下血胞。《叶氏女科证治》:“经来不止,忽下肉胞三五个,状如鸡子大,软如絮,用刀剖开,内如石榴子,昏迷不省人事。宜服用十全大补汤。”

  • 脚挛根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一。即足跟疽。详该条。

  • 肾虚眩晕

    证名。指肾虚精气不足,不能上充脑髓所致的眩晕。《证治汇补·肾虚眩晕》:“人身阴阳,相抱而不离,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若淫梦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眩晕出于肾虚也。”《医略六书·眩晕》

  • 救荒野谱补遗

    本草著作。明姚可成(号蒿莱野人)撰。约成书于1642年。姚氏将明王磐(鸿渐)《野莱谱》更名《救荒野谱》;另收集草类四十五种、木类十五种,编成此书,名曰“补遗”。现存《借月山房汇钞》本等。

  • 骭厥

    病名。足阳明经经气逆乱的病候。《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