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南宁市药物志》。为虎杖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又作疰夏。因其发病每于夏令,故名。为小儿脾胃虚弱,又遇长夏润溽之气,感受湿热而致。《证治准绳·幼科》:“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呼吸短乏
病名。出《肘后备急方》卷五。又名阴门痒。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搔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湿热者,
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达到祛瘀的目的。如大黄、桃仁、红花、水蛭、虫等。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即猫眼疮。详该条。
【介绍】:见盛寅条。
出《经效产宝·续编》。即产后孤阳绝阴。详该条。
见《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即满山红,详该条。
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天河条。
见《中国经济海藻志》。为鹧鸪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