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增茴香丸

三增茴香丸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五方。又名三层茴香丸。第一料:茴香(舶上者,用海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称)、川楝子(炮,去核)、沙参(洗,锉)、木香(洗)各一两。为细末,以水煮米粉稠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腹食前日进三服,服后若未愈,可服第二料。第二料加下项药:荜茇一两,槟榔半两。上入前件药,共六味,重五两半,依前法为丸服用,若仍未愈,再服第三料。第三料又加下项药:白茯苓四两(紧小实者,去黑皮),黑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称,或加作一两)。上连前件药,共八味,重十两,依前法为丸服用,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不过三料可愈。功能温肾祛寒,疏肝理气。治寒疝脐腹疼痛,睾丸偏大,阴囊肿胀重坠,有妨行步者。

猜你喜欢

  • 疏郁理气

    理气法之一。与宽胸、宽中、解郁、开郁等义同。是治疗因情志抑郁而引起气滞的方法。症见胸膈痞闷、两胁及小腹胀痛等。用香附、佛手、乌药、砂仁之类。

  • 肩骱落下

    病名。见《伤科大成》。即肩关节脱臼。详肩甲骨出条。

  • 伤寒翼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 肺气实

    证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九。即肺气盛。《灵枢·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详肺气盛条。

  • 问睡眠

    十问之一。嗜睡(多寐)多因阳虚阴盛,或痰湿困阻。昏睡而伴有高热,为邪犯神明;神倦肢怠而多卧,为气弱神虚。病后身热喜眠,为余邪未清;无热喜眠,为正气未复。失眠(不寐)虚证较多,可见于心血不足、心肾不交、

  • 痰积嗽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咳嗽》。多因食积湿痰生火,上凌于肺所致。故治疗常以青黛、瓜蒌为主药。参见食积痰嗽、食积嗽等条。

  • 雀儿麻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了哥王之别名,详见该条。

  • 李濂医史

    医史著作。原名《医史》。十卷。明·李濂撰。刊于1515年。本书编录了明代以前的名医共72人的传记,其中卷1~5从历代史书(包括《左传》、《史记》以下至《元史》)中辑录医家列传;卷6~10作者参考有关文

  • 交仪

    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女人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三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针灸资生经》作蠡沟穴别名。

  • 鼠粘根

    出《延年方》。为牛蒡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