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疡医大全》卷十方。柴胡一钱,蝉蜕二十一个,当归、桔梗各八分,连翘、防风、牛蒡子、川芎、荆芥、赤芍药各七分,升麻、黄芩、薄荷各五分,灯心五十寸。水煎服。治痘痂落后,忽然头顶大痛,余毒上攻两目者。
【介绍】:见吴楚条。
病名。喉痈的一种。《喉科指掌》卷五:“单喉痈,或左或右,身热背寒,脾肺之症也。有红点者,风火;无红点者,风寒。”
①经外奇穴名。出《医学纲目》。亦称气冲。位于脐下1.5寸,再旁开腹正中线1.5寸处。主治妇人血弱气喘,腹痛肠鸣。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②类中风证之一种。又名中气。多由七情气
病证名。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胞轮振跳之俗称。详该条。
病名。出《鲍氏验方新编》卷二。即甲疽。见该条。
书名。4卷。清·杨尧章编撰。刊于1856年。杨氏于吴有性《温疫论》原文后逐条予以辨析,或阐发吴氏立论的精义,或参证个人的学术经验,着重辨明是非疑似之处。卷末另撰胃气论、寒疫论各一篇,前者申明胃气升清降
小便不利症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因肝肾阳虚,施泄无权,关门不利所致。主要症状为小便滴沥不畅,或全然不通,憎寒喜暖,手足逆冷,小腹冷,脉沉迟。治宜温阳为主。方如金匮肾气丸、八味丸、理中汤之类。参小便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六棱菊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春秋时秦国名医。据《左传》记载,晋侯有病,先召巫来医治,无效。后来求医于秦,秦王派医缓为晋侯治病。医缓指出病在“膏之上、肓之下”,病重不治。后世以“病入膏肓”形容不可救药的病态或疾病,即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