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眼

风眼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①《银海精微》:“拘急牵飕,瞳青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谓之风眼。”②《诸病源候论》:“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

猜你喜欢

  • 痰火痓

    病名。见《万病回春·痓病》。由于痰火壅盛所致的痉病。症见眼牵嘴扯,手足振摇或搐搦,身热,咳嗽多痰,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豁痰止痉。用瓜蒌枳实汤加减。《景岳全书·杂证谟》:“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

  • 温土毓麟汤

    《傅青主女科》卷上方。巴戟天(酒浸)、覆盆子(酒浸)各一两,白术(土炒)、炒山药各五钱,人参三钱,炒神曲一钱。水煎服。治妇人脾胃虚寒不孕。

  • 脾虚生风

    指脾虚引起内风的证候。多由吐泻或药饵损脾所致。主要表现为手足微有抽搐,伴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昏睡露睛等症。《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宜温补脾胃为主,用

  • 火证喉痹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八。指喉痹之因于火者。①由肝胆实火所致者,咽喉红肿明显,疼痛甚剧,壮热烦渴,口苦胁痛。治宜清泻肝胆实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由阳明胃火炽盛所致者,咽喉肿塞疼痛,吞咽不

  • 穴位贴敷疗法

    应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之局部充血或起泡的治疗方法。《针灸资生经》:“治疟之方甚多,……乡居人多用旱莲草推碎,置于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于故帛,未灸即起小泡,

  • 骨蚀

    病名。《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内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因久患疮疡,毒邪内著而骨被腐蚀破坏者,甚而有脓。相当于骨骺

  • 涂药板

    器械名。为咽部涂药用。柄长20厘米,头圆形(用钢或铜制),直径1.2厘米(图115)。图115

  • 黄耳伤寒

    病证名。风毒入耳而引起的发热化脓性疾患。清·张石顽《伤寒绪论》:“风温时毒,先犯少阳,续感暴寒而发,乃太少两阳合病,状类伤寒,以其两耳发黄。”初起常有发热,头痛,耳痛,耳聋;婴儿表现烦躁不安,数日后鼓

  • 吴东旸

    【介绍】:见吴达条。

  • 提法

    ①刺法。指针刺入穴位后,向上抽提的方法。《针灸大全·金针赋》:“轻浮豆许曰提。”《针灸问对》:“欲泻之时,以手捻针,慢慢伸提豆许,无得转动再出,每次提之,令细细吸气五口,……故曰提以抽气。”②推拿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