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尸

风尸

病名。《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风尸者,在人四肢,循环经络。其状淫跃去来,沉沉默默,不知痛处,若冲风则发,故名风尸也。”治疗风尸宜服甘草散、川大黄散、金牙散等方。

猜你喜欢

  • 阴痛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又名阴中痛、阴户痛。包括小户嫁痛、嫁痛。多因郁热损伤肝脾,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或中气下陷;或风邪客于下焦,与气血相搏,肝肾经络为之壅闭。症见阴痛,甚则痛极难忍。湿热下注者

  • 产后目痛

    病证名。清·单南山《胎产证治录》。因产后出血过多所致。症见眼痛不能视,羞明隐涩,眼睫无力,眉及太阳酸痛等。治宜补血养营。方用当归养荣汤、当归补血汤。有热者加黄芩;脾胃不和,恶心不饮食者加生姜。

  • 阳陵泉

    经穴名。代号GB34。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穴。八会穴之筋会。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

  • 缺盆草

    出《经验良方》。为莼之别名。详该条。

  • 内经类编

    书名。9卷。元·罗天益编。全名《内经类编试效方》(见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本书系罗氏在他的老师李杲的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是《内经》分类的作品之一。已佚。

  • 脱囊

    病名。①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五。又名阴囊毒、外肾痈、囊发、囊脱、脱壳囊痈。因湿热火毒下注肝经而成。症见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甚而睾丸外悬。治宜泻肝火、利湿热。初用龙胆泻肝汤,后期宜滋补调理。未溃外敷

  • 痀(jū 拘,又读gōu 勾)

    曲脊,亦作拘挛之意。《灵枢·邪客》:“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

  • 穿骨风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尖尾风之别名,详该条。

  • 颊里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口腔内颊粘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瘟疫、口疳,齿龈溃烂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王九峰

    【介绍】:见王之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