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卷十三方。铅丹、朱砂、枯矾各等分。为末,枣肉为丸,黄豆大,每服三至四丸,戳针尖上,于灯焰上烧存性,研细,凉米泔水调下。治小儿吐泻。
见《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方。即倪涵初治痢第一方,见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千日红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拾遗》。为问荆之别名,详该条。
温法之一。救治阳气将脱的方法。症见汗出不止,吐利,四肢厥逆,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寒盛阳衰,阳气将亡之候。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即半边旗,详该条。
见面王条。
即小儿寒厥,详小儿厥证、小儿寒厥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伤处多皮破肉绽、甚则筋骨撕断,出血不止,严重者可致死。轻者以干姜末或胡椒末敷伤口,重证可按金疮治之。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救治。参见金疮条。
病人自觉口香。可见于消渴病重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