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六号剥象方。薄荷、地骨皮、牡丹皮、焦栀子、玄参、天花粉各等分,细辛量加倍。水煎服。治痧热。
【介绍】:明代藏医学家。又译米尼玛·图瓦顿旦,藏医北方学派强巴·南杰札桑之弟子。潜心研究《四部医典》,著有《医药精论》、《四部医典医理解释》、《瘟病疗法》等。其子拉尊·札西白桑及孙强美·索南益西坚赞,
病证名。见《喉科金钥》卷上。指喉痹之因于阴寒者。参见喉痹有关各条。
证名。见《张氏医通》卷五。指不因外伤的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此又称为血箭,详该条。多因气血亏虚,血随气散所致。治宜补血固表,可选用当归补血汤、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见《医学正传》。为墨旱莲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要集览条。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六。即吹口丹,见该条。
即后囟。见囟条。
【介绍】:见智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