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红线女博识摘腴》。多因积热损伤胃络,经行之时,胃经之气随冲气上逆,血随气上所致。症见经行时出现周期性吐血,血色黯红,或经血量少等。治宜清胃热,引血下行。用三黄四物汤,或犀角地黄汤等方。
见《诸病源候论·奔气候》。即喘证。由于肺主气,肺气通行于脏腑,若肺受邪则气道不利,诸脏气壅,故致气逆上奔。参见喘证各条。
①(huá)。①鲜美。《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②光华、光彩。《素问·解精微论》:“华色者,其荣也。”《临证指南医案》:“面色唇爪,已无华色。”②音花(huā)。①古通花。《本草纲目》
①经穴名。代号ST17。出《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乳头中央,不针灸,只作胸腹部输穴的定位标志——两乳头之间作8寸。②乳,《脉经》作产字解释。《辑义》:“乳中盖在草蓐之谓。”亦即产后。③泛指哺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雷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即柔肝。详该条。
诊察小儿额前的方法。出《医学入门·察脉》:“额脉三指热感寒,俱冷吐泻脏不安。食指若热胸中满,无名热者乳消难。上热下冷食中热,夹惊名中指详看。”
见《云南中草药》。为蓖麻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清·叶其蓁《女科指掌·种子门》。不孕证型之一。多因禀赋素弱,肾气不足,或久病房劳,损伤肾气而致精亏血少,肾气虚衰,冲任胞脉失养,难以摄精成孕;兼见精神疲倦,头晕耳鸣,腰痠腿软,月经不调等症。治
病名。出《外科百效全书》卷三。即上发背。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