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胸痞

胸痞

证名。①指胸中满塞不痛。《症因脉治·胸痛论》:“若胸中满塞而不痛,又名胸痞。”《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大约胸满不痛者为痞,满而痛者为结胸治法虽始终略同,自有重轻之异。先即胸痞明之。东垣曰,大阴湿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而为痞也,伤寒下早亦为痞。……酒积杂病,下之过亦作痞。”参见心下痞满、痞条。②指胸中闷痛,属胸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心下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缓,急如刺,不得俛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吐呕,烦闷,自汗时出,痛引彻背,不治则数日杀人,病名胸痞。由下虚极,气上控膈使然,其脉阳微阴结。”治用栝篓丸、橘皮生姜汤等方。参见胸痹条。

猜你喜欢

  • 川山甲

    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穿山甲,详该条。

  • 山帚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一叶萩之别名,详该条。

  • 儿痉

    病名。见高淑濂《胎产方案》,即子痫。详该条。

  • 石疬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为瘰疬坚硬,形如荔枝状者。参见瘰疬条。

  • 甘辛无降

    药物性能。出《本草纲目·序例》。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上发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阳主升散,故无降。但亦有例外,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均有降气作用。

  • 金匮要略编注

    书名。24卷。清·沈明宗编注。刊于1692年。初名《张仲景金匮要略》,1693年重刊时改题本名。沈氏以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与张仲景原著有所出入,并认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

  • 黑崩

    病证名。出《脉经》。指崩下大量之血,色黯如败坏凝聚的黑血。治疗参见血崩、崩漏条。

  • 五里

    ①经穴名。在上肢者称手五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在下肢者称足五里,此处之脉动,为古代三部九候诊法中“下部天”的测按部位,以候肝气,属足厥阴肝经。见各该条。②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劳宫,见该条。

  • 害肩

    六经皮部之一。害,古与盍、阖通,阖为闭合,肩有任的意思。阴经以厥阴为阖,故称“害肩”。《素问·皮部论》:“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说明手足厥阴经循行部位上所见到

  • 吴东旸医案

    书名。清·吴达撰。刊于1879年。治案40余条,以伤寒、时症为多。重六经辨证,每条记述较详。后收入《医学求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