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背恶寒

背恶寒

证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背部有寒冷感觉。《张氏医通》卷三:“背为阳位,背上恶寒,阳受病而阴邪亢逆也。其病有七。一者暴中阴寒四肢厥冷而背恶寒,脉必沉细,附子汤温散之;一者素禀阳衰,而背上常微畏寒,脉来微弱,八味丸温补之;一者热邪内伏,烦渴引饮而背恶寒,脉多沉滑,或伏匿,此火郁于内也,热病初发多此,白虎汤解散之;一者中暑暍热,亦多有背恶寒,人参白虎,清暑益气,按证清解之;一者湿痰内郁,肢体疼重,而痞闷头汗,其人必肥盛,其脉或缓滑、或涩滞,滑则指迷茯苓胆星,涩则苓桂术甘加半夏、广皮分解之;一者瘀血内滞,而头汗目黄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胁中脘有疼处,脉必关尺弦紧,或带芤状,桃仁承气、犀角地黄,随上下虚实清理之;一者无故脉数,而背恶寒,疼重寒热者,为发痈疽之兆,膏粱多此,不可疑似而迟延,难疗也。”

猜你喜欢

  • 文永周

    【介绍】:清眼科医家。四川万县人。因目病弃儒习医,攻读《审视瑶函》与《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等。认为目疾莫不由脏腑而达诸外,可由四诊而明其证因,由此遵方修合、加减用药,既疗内病,变愈目疾。撰《

  • 卫嵩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医门金宝鉴》三卷,已佚。

  • 朱肱

    【介绍】:宋代医学家。字翼中。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088年(元祐三年)进士,曾为奉议郎,所以有称他朱奉议的。后隐居杭州,自号无求子。专心研究仲景学说数十年,将《伤寒论》各证分类,设为百问加以解答,

  • 乳妬

    病名。见刘斋甫《妇科三字经》。指两乳胀硬痛疼,憎寒发热的病症。即妬乳。详该条。

  • 熛疮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又名熛浆疮。《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生熛浆疮者,由风热毒气客于皮肤,生熛浆而溃成疮。搏于气血而所作也。始生如火烧汤烫,作泡而起,寻即皮破,熛浆出以成疮,亦甚疼痛,渐

  • 胡漏丹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七。系丹从阴囊下起者,小儿丹毒之一。为厥阴肝经虚火发于外所致。治宜内服清散汤,外涂屋土散。

  • 心主血脉

    血脉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心脏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影响血脉的运行;血液的盈亏,也直接影响着心脏的功能。《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血者,

  • 软杆子水黄连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即软水黄连,详该条。

  • 脾消

    病名。①即脾痛。详该条。②指消中、寒中、热中。《证治要诀·大小腑门》:“然脾消又自有三,曰消中,曰寒中,曰热中。”参见有关条。

  • 耳湿

    病名。聤耳的别名。《证治准绳·疡医》:“停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详停耳、聤耳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