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足太阴脾经的经气衰竭。主要证候是舌萎,唇反。《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经外奇穴名。《针灸资生经》引《集效》:“灸劳法:……令身正直,用草子,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大纹处截断,却得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
十剂之一。用酸敛固涩药物组成,具有收敛精气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涩可去脱,牡蛎、龙骨之属是也。”刘完素曰:滑则气脱,如开肠洞泄、便溺遗失之类,必涩剂以收敛之。”“张从正曰: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百会疽。见该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海桐皮之别名。详该条。
【生卒】:?~760年?【介绍】:唐代本草家,字弱斋。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人。曾因被控“私撰国史”贬十年。回京后,737年为广文馆博士,人称“郑广文”。蒐集由西域等地转入内地的药物,撰《胡本草》7卷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著名医家。字师愚。江苏常州人。少业儒,屡试不第,遂弃儒攻医,博览医书。乾隆年间,曾旅居安徽桐城。因其父染时疫,为群医所误而亡,归里奔丧,检视所用方剂,皆治伤寒剂,因而研
指灸疮脱痂后所留遗的瘢痕。《抱朴子·仙药》:“任子季服茯苓十八年,……灸瘢皆灭,面体玉光。”
《金匮要略》方。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分二次服。治内痈,脓从呕出(原书有方无治证,该治证根据《张氏医通》补入)。
见世补斋医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