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名。①指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多见夏秋二季。《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急救痧症全集》卷上:“痧者,厉气也,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为蓄为瘀,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最忌热汤热酒。”《古方选注》:“痧者,寒热之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府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至昏愦欲死。”《痧症全书·论痧》:“古无痧字……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者,曰干霍乱,亦名绞肠痧,缘南方体气不实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讹也。”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候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参见各该条。②即疹。《临症指南医案》邵新甫按:“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而如粟象,瘾者,即疹之属,肿而易痒。”

猜你喜欢

  • 阴盛则内寒

    由于阴邪过盛,导致脏腑气化失常,血脉凝滞或机能衰退,出现水气、痰饮或肿胀等寒性病症。《素问·调经论》:“阴盛生内寒奈何?……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

  • 拍击法

    推拿手法名。拍打法与击法的统称。见该条。

  • 隧穴

    隧:经隧(络)。即经穴。《十四经发挥》:“其隧穴之周于身者,六百五十有七。”

  • 大天心

    推拿穴位名。又名上天心。出《小儿推拿广意》。位于额上。《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上天心者,大夫心也,在天庭中,小儿病目,揉此甚效,以我大指按揉之。眼珠上视,往下揉;眼珠下视,往上揉;两目不开,左右

  • 七情之一。思虑。《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虑过度可致气机郁结,甚而伤及脾的运化功能。《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刮法

    ①针刺手法名。指用指甲向上或向下频频刮动针柄以促使得气和加强针感的一种方法。《医学入门》:“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②推拿手法名。①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指面在体表上,用力作快速的推动。《保

  • 目痒

    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亦作眼痒。由风、火、湿、热、血虚等,以及邪退正复,气血得行,均可引起。眼内痒涩不适,重者痒若虫行,奇痒难忍。可见于今之沙眼、睑缘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等病。内治:因风者,

  • 苏栖真

    【介绍】:见苏澄条。

  • 备全古今十便良方

    见近时十便良方条。

  • 溺血

    证名。出《素问·气厥论》。又名溲血、尿血。指血随小便排出而无疼痛者。详尿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