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针灸甲乙经》。即巾针。《证类本草》谓“布针,用缝布大针也。”参见巾针条。
古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类经·脉色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病证名。见《济阴纲目》。即经行发热。详该条。
见《贵州草药》。为金边兔耳之别名,详该条。
见顾膺陀《妇科集·调经类》。即经来狂言谵语。详该条。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气血少弱,骨木不荣,由肾气未成,肝肺壅热上冲于脑,遂令发枯,骨髓不足而囟不合。即解颅,详该条。
指背部。《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冬青子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高盖条。
病名。指手足皮肤粗厚如茧。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由于气血运行阻滞,不荣肌肤所致。相当于掌蹠角化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