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材与液体辅料同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故又称合炒。按辅料的不同,可分下述几种:①酒炙。有两法:一是先将药材与酒拌匀,再加热炒至微黄;二是先将药材炒至微黄,再把酒洒入,略炒片时。如炙制当归、川连等。②醋炙。用米醋炙如上法。如炙制香附子、三棱等。③盐炙。先将盐加水适量溶化,再与药材同炒。如炙制橘核、黄柏等。④姜炙。先将姜捣烂取汁,再与药材同炒。如姜制竹茹等。⑤蜜炙。将药材与蜂蜜拌匀,再加热同炒。如炙制甘草、枇杷叶等。⑥米泔水炙。用米泔水浸后再炒。如炙制苍术等。⑦羊脂炙。也叫酥炙。取羊脂与药材同炒。如炙制淫羊藿等。⑧童便炙。取药材与童子小便同炒,如炙制香附子等。⑨鳖血炙。先将鳖血加少量清水与药材同拌匀后,放置一时许,在锅中炒至变色即可。如鳖血炙柴胡等。⑩矾炙。先将矾加水溶化,洒入炒热的药材中,炒至干燥为度。如炙制郁金等。⑾药汁炙。取药汁与药材同炒。如甘草汁炙吴茱萸等。

猜你喜欢

  • 荣穴

    五输穴之一。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经各有一个荥穴,即鱼际(肺)、二间(大肠)、内庭(胃)、大都(脾)、少府(心)、前谷(小肠)、足通谷(膀胱)、然谷(肾)、劳宫(心包)、液门(三焦)、侠溪(胆)

  • 踯躅花油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三方。踯躅芪根四两,捣烂,用菜油一碗,炸枯去渣,加黄蜡少许,布滤候冷,青布蘸擦,日三次。功能散风止痒驱虫。治秃疮。

  • 挤拧疗法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外治法。因常用于治疗痧症,又称扭痧、拧痧、提痧、挤痧。按不同病情在太阳、印堂、大椎或颈侧以及华佗夹脊等处,用两指腹或屈曲两手指关节挤拧至皮下出血。有发散解表,通经疏郁作用。适用于中暑、

  • 舌涩

    即舌謇。详该条。

  • 消浊

    病证名。小儿消渴证之一。又名肾消。《幼科铁镜》:“消浊,火动消肾,移热于膀胱。”《幼幼集成》:“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至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浑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治宜滋阴清热。用

  • 青树跌打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滑叶跌打之别名,详该条。

  • 目衄

    病证名。指眼内出血证。又名目血。目衄含义有二:①指血自泪窍出。《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目出血,曰目衄。”唐容川《血证论》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

  • 大戊己丸

    《证治要诀类方》卷四方。荜茇、肉桂各四两,炮姜、良姜各六两。为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治湿泻。

  • 萤星满目证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多因恣酒嗜燥,痰火升扰,阴虚火炎等所致。“自视目外有无数细细红星,如萤火飞缭乱也,甚则如灯光扫星矣”(《审视瑶函》)。某些内障眼疾,可出现此候。

  • 姜蜕

    【介绍】:宋代医家。著《养生目录》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