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重刻烂喉痧辑要》。即白面痧之别称。详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茅莓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真诠》卷上。即白秃疮。见该条。
见清·翟良《痘科类编释意》。为痘疮收靥时发热的证候。详收靥条。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3寸处。主治癫癎,下肢浮肿。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病证名。指胎漏下血。陈无咎《女科难题》:“怀胎而月经忽来者,名曰流红。”
出《覆岩本草》。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曾鼎《妇科指归》。孕后气血虚弱,下元不足,湿气渗于下,症见两足微肿不痛。宜顺气养血汤(党参、陈皮、当归、首乌、川芎、炒白芍、桑皮、乌药、阿胶、炙草)。
病名。见《治疔大全》。疔疮生于颈后颈椎旁者。证治见疔疮条。
出静光禅师考定《女科秘要》卷二。即胎气攻心。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