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黄

湿黄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指黄疸之湿邪偏重者。《医学入门》卷五:“湿黄湿胜,色黄而晦,大便润利。又湿病与黄病相似,但湿病在表,一身尽痛,黄病在里,一身不痛。”如证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者,大茵陈汤;大便自利而黄,有实热者,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无实热者,小建中汤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栀子汤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湿黄并可用发汗,利小便等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茵陈五苓散等方均可选用。参见黄疸、湿疸等条。

猜你喜欢

  • 孙兆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医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尚药奉御孙用和,有二子,一为奇,一为兆,父子皆以医闻名。奇、兆皆登进士第。官至殿中丞。两人对《素问》等古典医籍更多所研究。兆有《伤寒方》、《

  • 伤风吐

    病证名。感受风冷而致吐者。多因小儿调护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气不得顺,故逆上呕吐。《保幼大全》载其症为“吐逆身热,鼻青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等。治宜调气止吐,发散风冷。用藿香正气散。

  • 肝火上炎

    指肝火病症中表现于上部热象或具有上冲性特点者,因火性炎上之故。参肝火条。

  • 灸疱

    灸法术语。出《针灸甲乙经》。指以艾炷直接灸灼穴位。致使灸处皮肤引起脓疱,称灸疱。《针灸资生经》引《明堂》曰:“凡着艾的疱发,所患即瘥;不得疱发,其疾不愈。”说明灸疱是化脓灸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有因灸法不

  • 驳骨消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鸡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 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T。《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 赵处仁

    【介绍】:见赵道震条。

  • 栝楼仁

    出《药性类明》。即栝楼子,详该条。

  • 王旭高

    【介绍】:见王泰林条。

  • 程君敬

    【介绍】:见程邦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