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热痉

猜你喜欢

  • 暑疟

    病名。疟疾之一。①指专受暑邪而得疟者。《证治汇补·疟疾》:“暑疟者,其症大寒,大烦,大喘,大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单热微寒,宜清暑解表。”《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暑疟者,专受暑而得,

  • 妊娠外感白苔舌

    孕妇外感见白苔,为外感风寒或里虚寒证。若舌苔白浮滑,症见身热,恶寒无汗,脉浮者,为外感风寒,宜辛温解表。若舌白嫩湿润无苔,不见表证者,为里虚寒证,宜温中散寒(见《伤寒舌鑑》)。

  • 中(zhòng 众)湿

    ①指湿痹。《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参见湿痹条。②泛指外感或内伤湿邪引起的疾患,可出现皮肤顽麻,喘满,倦怠,肿胀,腰胯疼痛,肢体

  • 看瓜

    见《中医杂志》,(12):812,1958。为桃南瓜之别名。详该条。

  • 泻白益元散

    《症因脉治》卷二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水煎,调益元散服。治伤暑咳嗽,身痛口渴,外反恶寒。

  • 湿疸

    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指黄疸之湿重于热者。其症色黄而晦,一身尽疼,四肢沉重,不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等。治宜化湿利冰,如茵陈五苓散、除湿丹之类。如湿疸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

  • 耵聍

    (níng宁)又名耵耳,俗称耳垢。乃耳孔泌出液体与进入耳中之尘垢结成。大量耵聍堵塞,则形成耵聍栓塞,影响听力。《灵枢·厥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 胡勉

    【介绍】:宋代医家。著《伤寒类例》,已佚。

  • 甘伯宗

    【介绍】:唐代医史学家。集唐以前历代医学家一百二十人的传记为《名医传》,共7卷,为我国古代较早的医史人物传记专书。已佚。

  • 中泉

    经外奇穴名。出《奇效良方》。位于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池穴与阳溪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腹中诸气痛。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