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胃气虚弱而致自汗之证。《张氏医通·杂门》:“胃虚水谷气脱散者,汗自出,必气虚少食。”治宜补气运脾丸。参见自汗条。
出《救荒本草》。为菥蓂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因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故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肢体倦怠,食少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等。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蒴藋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生长在皮肤上的赘瘤。出《外科正宗》卷四。由于肝失血荣,以致筋气外发而生。本病初起如赤豆大,质硬,时久表面微呈枯槁,逐渐碎裂,蓬松如刺,形如花蕊。多发于手、足、头皮、胸乳等处。治疗:根蒂细小者,用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六。即鼻息肉、鼻菌、鼻痔。详各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黄花夹竹桃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系指喉疳病之因于胃热上炎者。详喉疳条。
出《本草纲目》。为紫河车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金雀根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