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红马蹄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卷五。又名气虚喘逆。指肺气或元气不足所致的气喘。《症因脉治》卷二:“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症见身倦懒怯
指脉络之横斜者。《素问·刺疟篇》:“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病证名。见清·亡名氏《眼科易知》。即风牵斜。详该条。
《症因脉治》卷三方。枳实、桔梗、大黄、大腹皮、桑白皮、陈皮、甘草。水煎服。治肺热腹胀作痛,胃火熏蒸,大便秘结者。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杂医科系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
见《本草蒙筌》。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为多种眼病常见的证候。包括胞睑肿胀,白睛肿胀,目珠周围肿胀等。参见有关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奶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为其管屈曲不直,难以下药至底也。”即管道走行弯曲的肛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