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4卷。清·黄元御撰于1800年。本书是作者晚年研究《内经》的心得。黄氏就医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写成26篇医论,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脏候解、五色解、五声解、问法解、诊法解、医方解、十篇和喘
病证名。又名风眼。《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此由冒触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目,而眦睑皆赤烂,见风弥甚,世亦云风眼。”参见眼弦赤烂条。
药物学著作。4卷。清·王逊撰。刊于1694年。本书选取《本草纲目》中597种药物,另新增9种共606种,叙述简要,并附评注。
即肛门。详该条。
书名。清·吴达撰。刊于1879年。治案40余条,以伤寒、时症为多。重六经辨证,每条记述较详。后收入《医学求是》中。
医论著作。清·王德森撰。刊于1853年。此书先设证治杂论14篇,列举前人误治之案以警人,并对时医以平稳方药搪塞病家等时弊痛加针砭。其后列述湿温、麻疹、惊风、血证、喉症、暑病之方药证治。其中对“湿温用药
夺,耗损。指气血津液严重耗损,元气不支,禁用泻法的五种情况。《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见医宗撮精、折肱漫录合刊条。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孩儿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手冷、足冷、气冷、唇冷、面冷。为初生儿全身阳气衰竭的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