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又名目睛瞤动。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目为肝窍,肝藏血,血不足则肝火内生,故睛动。”治宜四物汤以益其血,加柴胡、山栀以清其肝,使阴血内荣则虚风自熄。若因肝经血燥而致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
见《玉局方》。即樟树皮。详该条。
病证名。多因小儿胎中感受热毒,蕴于脾胃,熏蒸于上焦所致。《疡医大全》卷十五:“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治法刮去舌上白膜,以白矾少许擦之。内服三黄汤加减。
耳后连头部处。相当于今解剖学之乳突部。
见《群芳谱》。为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同胞膊。详该条。
名词。出《医心方》。即阴道穹窿。
出《褚氏遗书》。即双胎。
病名。《幼科准绳》集三。即胎热丹毒。见该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