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会元针灸学条。
病名。①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二。即腮痈之小者。详该条。②出《疡医准绳》卷三。指颊疡。详该条。
见《药材学》。为蛴螬之别名,详该条。
见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条。
病证名。属阴挺范畴。清·周贻观《秘珍济阴》:“妇人阴门坠出,或红或白,状如茄子,名曰茄病。红属湿热,宜白薇散(白薇、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苍术、泽兰、丹皮、灵霄花);白属气虚,宜服四物吴茱萸汤(吴茱
病证名,指慢惊风后出现的泄泻。《证治准绳·幼科》:“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褪色,或夹不消化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治宜补益脾气,用参苓白术散。
见《中药材手册》。为紫菀之别名,详该条。
①见《草药手册》。为水团花之别名。②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阿利藤之别名。③见《分类草药性》。为透骨香之别名。④见《湖南药物志》。为麻口皮子药之别名。⑤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零陵香之别名。⑥见《陕西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生石膏、知母、炙甘草、人参、甘草、兰香、防风、升麻、桔梗、连翘、半夏、白豆蔻。水煎服。治消中能食而瘦,大渴便秘。
病名。见《银海精微》。又名胬肉侵睛、瘀肉攀睛,攀睛、胬肉扳睛、老肉攀睛、目中努肉。多由心、肺二经风热壅盛,气血瘀滞而成;亦有属阴虚火炎者。症见眦部血脉丛生,胬肉似昆虫翼状,横贯白睛,渐侵黑睛,甚至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