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少腹痛

少腹痛

证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通小。即小腹痛。详该条。亦指小腹两旁疼痛。《医学从众录·心痛续论》:“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盖胞中之水,主于少阴,而胞中之血,主于厥阴也。痛者,厥阴肝气,不合胞中之血而上行也。肝脏不虚者,当疏通以使之上;肝脏虚者,当补益以助其下。”《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病源流》:“若少腹痛,疝病为多,然有不尽由于疝者,其为症可辨。如痛而喜按,虚也,宜温补汤。痛不可按,实也,宜温气汤。痛而小便不利湿热也,宜五苓散大黄滑石。痛而胀急,小便反利,死血也,宜和血汤。痛连阴茎,按之则止,肝血虚也,宜补血清热,用当归、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麦冬、丹皮、童便、甘菊。有汗加人参黄芪枣仁五味子。痛如绞急,不可忍耐,小便如淋,诸药不效,酒欲过度也,宜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立止。痛而按之有块,时胀闷,其痛不移处,瘀血已久也,宜元胡索肉桂香附、归尾、桃仁砂仁。”参见腹痛条。

猜你喜欢

  • 称筋散

    见《云南中草药》。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 痘学真传

    书名。8卷。清叶大椿撰。刊于1732年。卷1论痘症病机及诊法;卷2为顺、逆、险三类痘病各十八朝的证治图解,共54图;卷3兼证辨治;卷4作者医案;卷5选录古人医案,共23家;卷6选录古人痘疹论述,共10

  • 太阴阳明论篇

    《素问》篇名。太阴、阳明,均是经脉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

  • 骨空

    (1)两骨间的空隙部位。《素问·骨空论》:“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2)骨髓腔。《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3)关节腔。《素问·骨空论》:“骨空,在

  • 脾合肉

    五脏与五体相合,脾主要合于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肝损

    五脏虚损之一。又称损肝。《难经正义》:“肝藏血而主怒,怒则伤肝,肝损者宜缓其中,即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义。”《难经·十四难》:“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

  • 资生健脾丸

    即资生丸,见该条。

  • 孙公锐

    【介绍】:见孙纯条。

  • 寓补于攻

    虚实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之一。①寓,寄托。把补之目的寄托于攻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瘀血去则新血自生,营养自能恢复。②寓,寄居。

  • 脱位

    病名。即脱臼。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