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痧

寒痧

痧证之一。①指寒饮太过,痧毒寒凝胸中的病证。《痧胀玉衡·寒痧辨》:“若一有食积血阻于中,而服大寒之饮,则食不消、积不行、血不散,而痧毒反冰伏凝阻于中,未有得宁者矣……,是名寒痧。”治宜放痧救治,后用三备丸等。②指痧证而有寒气外袭的病证。《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寒痧,此系外受寒邪,寒气入经,身发潮热。治法,用钱刮两臂臑穴、两曲池穴,用针刺中魁大骨空、小骨空穴。”药用砂仁、粟梗、藿香槟榔灯心等。参见条。

猜你喜欢

  • 医醇賸义

    综合性医书。4卷。清·费伯雄撰于1863年。作者原撰《医醇》24卷,后毁于兵火。晚年追录约得十之二三,为《医醇賸义》。汇录作者平生治疗心得,分为中风、中寒、三气(暑、热、湿)秋燥、火症、虚劳、关格、咳

  • 产后发狂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狂越。详该条。

  • 雷头风

    病名。①指头痛鸣响、面起核块的病证。见《保命集·大头论》。多由风邪外袭或痰热生风所致。《张氏医通》卷五:“头痛而起核块者,雷头风也。或头中如雷之鸣,为风客所致。”《赤水玄珠·头痛门》:“夫此病未有不因

  • 益母蒿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即益母草,详该条。

  • 崩沙

    病名。系指患牙疳而上下唇破,鼻穿并牙齿落者。《幼幼集成》卷4:“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齿落者,名曰崩沙

  • 金沟

    名词。出《素女经》。泛指阴道前庭。

  • 呕苦水

    见《赤水玄珠·呕吐哕门》。又称呕苦。详该条。

  • 耳脓

    病名。《医贯》卷五:“耳脓即停耳。”系指耳内流脓。详聤耳条。

  • 虹叶

    见《岭南草药志》。为乌桕叶之别名。详该条。

  • 齿长而枯

    病证名。见《难经》二十四难:“故齿长而枯,……骨先死。”这是说牙齿长而枯槁无泽,是肾之精气已绝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