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疟

寒疟

病名。疟疾之一。《素问·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①指寒邪内伏,秋凉而发者。《证治汇补·疟疾章》:“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中,因秋风凉肃而发。其症腰背头项疼痛,先寒后热,治当大汗。”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宜羌活、紫苏、桂枝柴胡草果厚朴等。参疟疾条。②指先受暑热之气,复感寒邪外束而发者。《症因脉治·外感疟疾》:“寒疟之症,《内经》云,先寒后热,腰背头项痛,脊膂强,呵欠呻吟,始则寒极而战动,终则大热而汗解,发在午前者,此太阳经疟;若目痛鼻干寒慄鼓颔,略寒即热,发在午后者,此阳明经疟。以上二条,乃《内经》寒邪伤营,名寒疟之症也。寒疟之因,夏伤暑热之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之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寒疟之治法为:邪在太阳者,桂枝羌活汤;在阳明者,桂枝葛根汤;在少阳者,桂枝柴胡汤;三经俱见症者,三方互用。参见疟疾条。

猜你喜欢

  • 外膝眼

    经外穴名。见犊鼻条。

  • 狗尾巴草

    见《南京民间药草》。为珍珠菜之别名,详该条。

  • 巨针

    针具名。《灵枢·热病》:“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现代巨针多用不锈钢制造,形与毫针相似,针身较粗而长。用于治疗偏瘫,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 月经水

    见《本草蒙筌》。指月经之血。

  • 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渐凉。

  • 产后禁药

    泛指产后禁用的药物。清·倪东溟《产宝家传》:“产后气不顺,禁服枳实、厚朴耗气等药;产后伤食禁服大黄、三棱、莪术;产后身热禁服芩、连、栀、柏;七日内禁服地黄、芍药;戒有血块服牛膝、蓬术、苏木;戒大便不通

  • 夹荧疽

    病名。见《外科大成》卷二。即肋疽。见该条。

  • 月事不来

    病名。《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即经闭,详该条。

  • 侠荣疽

    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证治参见肋疽条。

  • 心主舌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舌能辨五味,又是发音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与心有密切关系。《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临床上,心神健旺则舌动灵活,语言畅利;心神不清则舌謇舌颤,语言障碍